蜀汉的农业生产.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61678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蜀汉的农业生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蜀汉的农业生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蜀汉的农业生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蜀汉的农业生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蜀汉的农业生产.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蜀汉的农业政策蜀汉是三国面积中最为狭小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个,外部长期与魏吴进行军事对抗内部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弱小的蜀汉却从未停止过征伐活动。长期的战争特别依赖稳定的物资供应,尽管蜀汉拥有富庶的成都平原,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对农业用心的经营恐怕蜀汉政权经不起长期艰苦的战争的考验。重农思想由来已久,封建王朝历来将农业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而言,农业发展与社会繁荣政权强盛息息相关。蜀汉也不例外,在三国战事频繁的环境下,治理农桑繁息人口对于供养战争维持政权的生存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蜀汉位于中国西南一隅,东汉战事纷纭之时还较为安定农业生产系统未得到破坏,平坦肥沃物产丰富的成

2、都平原又为发展农业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蜀汉发展农业的条件还是特别优越的。自然条件优越并不能保证农业繁荣,特别是在乱世政权的治乱兴亡与政府的作为紧密相关,农业的发展也依赖于政府大力的治理。史书记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陈寿: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注引魏书,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页粮食的供应对于战争的取胜极其重要,要有所作为克敌制胜就必须在战时农业发展上胜对手一筹。对于这一点,先主刘备有清醒的认识,因而从治国思想上刘备将稳定农业生产在战略位置。刘备出征之前总要以稳重之臣坐镇后方保障后勤,诸葛亮凭借修政之才赢得先

3、主的青睐。诸葛亮在主政时将治理农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多次在政令中强调发展农业将重农思想落实到了实处。诸葛亮不仅自己力行农政还影响到了之后的领导班子,他们敛兵殖谷务农持国将发展农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了下来。正因为在治国方略上以农为本,治理农业自然不遗余力,蜀汉政权才得以在政治上较有作为,在强敌还伺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并在前期对魏吴政权保持进攻态势。蜀汉政权对于农业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修养生息充蓄人口。中国古代各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都有自己的农业基础设施系统,比如成都平原依凭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沟渠灌溉系统,也拥有成熟的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因而农业经济是否发达与外在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只要政府偃兵息武修理

4、内政农业生产必然会取得巨大的成绩。安定的政治环境会在另一个层面上促进农业的发展,安定的环境利于人口的蕃息,大大补充了农业劳动力,对于南方早都实现了精耕细作的成熟农业来说尤为重要。在三国战争频繁疯狂消耗人口的年代,人口数量规模显得极其重要,人口不仅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条件,更是征收赋税充实财政补充兵员扩军力的珍贵资源。在短时间内繁殖人口较为缓慢的情况下,吸引外来移民则成为增加一个重要的捷径。蜀汉政权凭借自己较为安定的区域政治环境和汉家王朝的正统继承人的旗号在招徕外来移民的方面下足了功夫。刘备作为汉室余脉素有安民亲民的好名声,在曹操南下征伐刘表集团时,刘备南下逃避竟有十万百姓依附紧随以至于大大拖慢了行

5、军速度,但为了收服人心刘备未轻弃百姓。刘备入蜀之后为稳定根基更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陈寿: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56页刘备伐吴,留诸葛亮稳定后方,供养物资。不想猇亭一败白帝托孤,刘备享国日短在农业治理上没有直接大的作为,农务之事全赖诸葛亮全力担当。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全面执掌朝政事无巨细躬身亲问,当时农业的治理主要可以看作是他的功绩。诸葛亮军事才能并非出类拔萃,军事战略上主要以攻为守,而他在内政修理上却有良相之才,使得蜀汉政通人和诸事顺理,而为支撑其以攻为守的策略必须战备现行保证后方的繁荣与物资供应的稳定。故而在北伐之前,先平南中,一方面稳定了蜀汉的政局,另一方面

6、也为此后的伐魏之战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对这个历来少数民族聚居的特殊地域,诸葛亮采取的主要是土人治土的羁糜安抚的政策。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初安。对于处于统治中心的百姓,则采取了务农殖谷的执政态度,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把维系生产安定百姓生活放在了执政的第一要务上。尽管诸葛亮主政时战事不断,依然获得了“仓廪实,蓄积饶”的评价。其后的执政者蒋琬也是一个安民理财的好手,他效仿诸葛亮吸取前人理政的经验教训闭关保民重农敛谷,将蜀汉安定的局面保持了下去,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守成之臣。蜀汉在三国时还算是一片较为安定的地区,成都平原周围被山川包围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只要保证主要关塞不被攻破

7、则可以高枕无忧,巴蜀素来富庶有天府之国美誉也是一个吸引移民的有利条件。加之蜀汉政权安置流民欢迎移民,三国之时竟出现了大量移民流入的现象,这对于蜀汉发展生产增强实力极为有利。巴蜀的移民大量是流民,后汉书记载“初,南阳、三辅民数万户流入益州。” 范哗: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44页。蜀汉进行征伐战争往往迁移被征服地区民户入川,如第一次北伐“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又如延熙十六年,姜维北伐,“拔河关、狄道、临挑三县民还。”蜀亡时文献记载蜀汉的人口还有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当然隐匿人口和少数民族还不计算在内,一个州估计还有20

8、0万以上人口规模还算客观。蜀汉治理农业的具体措施就是开垦屯田和兴修水利。屯田由曹操所开创是在战备状态下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有效手段,曹魏的屯田规模大成效显著受人关注,蜀汉政权也曾借鉴曹魏做法在个别地区实行屯田开垦。兴修水利是振兴农业的基本措施,古代农业靠天吃饭科技手段落后,有了水利灌溉的保证则可以有效改善生产环境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和重修蜀汉政权是十分重视的,因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史料对于曹魏屯田的记载较多,对于蜀汉的屯田状况只有零星的记载提及,我们只能从中粗略地了解到其屯田政策的大致情况。尽管蜀汉的屯田规模和效绩不如曹魏政权显著以至于史书疏于记载,但是屯田开垦仍旧是蜀

9、汉建设农业应付战争的重要政策。诸葛亮在与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言道:“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蜀国战将赵子龙在退兵时毁坏了北出的山间栈道难回的道路又由于山雨被毁,子龙进退维谷只能在山间屯田驻守以期早日恢复交通,此次屯田虽然是应对一时困境的权宜之计也说明了蜀国军队会在需要时进行军屯。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曾提到,“(建兴)十二年,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陈寿:三国志蜀书五诸

10、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87页。姜维也曾为避祸屯兵沓中(今甘肃临潭县)种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蜀汉的军屯是十分普遍的,因为从四川经秦岭向北伐前线运粮十分艰难且效果不佳,屯田成为了蜀军补给军用稳定脚跟进行长期讨伐的重要补充手段,有力支撑了蜀汉以攻为守的军事战略。关于蜀汉民屯的记载更为稀少,这从侧面说明了蜀汉民屯的规模很小也不重要。蜀汉是缺乏民屯条件的,蜀汉没有大量的无主荒地和流民,其统治区长期较为安定土地关系稳定严密,没有大规模的民屯现象在正常不过了。蜀汉新得的汉中地区民户早被曹操悉数迁走,主要进行军屯以供军用。虽然规模小但民屯确实是存在过的,如三国志蜀志吕乂传记载:“(吕乂) 徙为汉中

11、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三国职官表也介绍到:“蜀置督农供继军粮,屯汉中,他郡无考。”为保证农业的产量稳定,蜀汉政权大力整治水利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成都平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就是都江堰了,虽是战国时秦李冰父子所修距三国时已有五六百年,于蜀汉之时仍旧发挥着水利枢纽的作用,益州记称赞其功道: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诸葛亮素来重视对都江堰的修理和利用,他将都江堰看做保证蜀中农业丰收的头字号水利工程和国家农业得以凭借的根本,于都江堰设立堰官进行专门管理并派遣一千余人的兵丁加强护卫。诸葛亮修理水利的功绩卓越留下了大量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水利工程,如诸葛堰是诸葛亮在金齿指挥司城南一十五里修建的水利设施,诸葛井是成都江南馆街相传由诸葛亮开凿的水井,诸葛堤是诸葛亮在金牛区修建的拦水堤坝。从云南到陕西汉中地区蜀汉都兴建了大量的农田水利设施,有力保证了蜀汉的农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