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606088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会合作 培养21世纪所需的人才,必须使其具有整体意识和合作能力,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缺少同等地位的合作伙伴,缺乏合作性的活动。儿童理解别人,关心别人的态度很难在家庭中形成。随着实验装备的不断普及,小学科学课客观上形成了以几个学生为一组的分组探究学习的状况,这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强化学生的分工意识合作往往需要分工,科学课中我们可以经常开展各种小组竞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分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分工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分工的意义。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分工的重要性。例如,比一比哪一组最先让装满热空气的塑料袋升空,教师事先不提示,

2、有的小组会急着动手操作,有的小组会想到先分工再做实验,这个实验一般需要两个学生朝下撑开塑料袋的口,一个学生拎住塑料袋的底,一个学生管好蜡烛的火焰。不进行事先分工的小组,实验过程中常会手忙脚乱,不是把蜡烛碰翻了,就是把塑料袋烧破了,这时让事先进行分工的小组介绍一下他们的成功之经验,请各小组学习他们的经验再进行一次实验,学生看到了分工与不分工的差别,也就理解了分工有意义。其次,让学生认同担任的角色。现实社会中常要求个体担任各种社会角色,并按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行事。在一些实验中,也需要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也许,有些学生并不喜欢自己担任的角色,但要让学生明白,在自

3、己担任某一角色的时候,必须认真完成任务。二、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交流是合作的开始,通过交流使学生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创见,而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交流习惯的好时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常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不敢表达,对自己发言有种种顾虑。这时,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理清思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每一名发言者都报以掌声,教师对表达的内容多作正面评价。其次,让学生学会取

4、长补短。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当小组内有了多种意见时,必须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通常可以指导学生按以下步骤进行。1、理解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不随便打断同学的发言,听清发言的内容,理解别人发言的意思。2、判别意见的正误,即对讨论中的各种意见作分析,想想哪些意见是合理的,自己应该吸收,哪些意见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3、组内达成共识,最后不能让讨论莫衷一是而不能进展,要肯定较合理的意见,用简洁明了的话语来归纳讨论结果,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三、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究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开始时不一定能友好地相处,因为他们在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

5、存在差异,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分组实验,就使小组内同学产生“荣辱与共”的感觉,他们会和睦相处,乐于合作。首先,让“小霸王”学会谦让。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小霸王”,他们揽着所有的操作任务,不让别的学生插手,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经常地安排一些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使他们想到去寻求帮助,也可以把组内分工的任务交给他,教师督促他分工后,遵守合作的规则,不抢别人的操作任务,但允许他“指挥”别的学生动手操作。其次,让“旁观者”学会参与。我们也发现一些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在小组实验中,总是充当“旁观者”。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发生依赖心理,反正不用动手动脑,也会有成绩,乐得休息。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兴

6、趣的激发,营造持久活跃的群体参与氛围,布置动手任务时,有意识地设置坡度,为每个学生提供由其自主选择合适台阶的阶梯,对总是充当“旁观者”的学生,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独立去完成一些实验步骤,让他感受动手的快乐。最后,让人人学会互相帮助。使每一位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的小组的同伴的学习负责,使他们坚信他们是“荣辱与共”的,除非他们的组员都获得成功,否则他们自己也不能获得成功,他们必须将自己的努力同其组员的努力协调起来以完成某个任务。由此,尖子生与学困生在帮助与被帮助的过程中,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共同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

7、越重要,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学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课逐渐成为小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新的科学课程“呼唤”高素质的科学教师,可是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科学师资匮乏;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任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教学素养较低:大多数老师科学知识结构单一,综合性较差,缺乏整体的科学观;有的科学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有的科学教师科学探究教学能力较弱。科学师资队伍的这种状况是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在

8、对我国培养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比较研究国内外关于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情况,借鉴国外小学科学师资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教学素养,提高科学教学能力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如何构建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活动主要是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个明确的目的即是课堂教学目标。因此,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是科学教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关注教学内容,比较关注教学环节的

9、设计,但对于教学目标的制订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可能会导致以下情况的发生: 1、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过”或“不及”的情况。教学太“过”是人为加重学生的负担,尤其是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学“不及”则使学生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后继学生制造障碍。 2、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实施。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是一个载体,面对这样一个载体,我们选择怎样的形式去呈现和组织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3、随意性较强。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授课的逻辑体系混乱,造成学生无法沟通知识的前后联系,无法构建知识的完整网络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制定准

10、确、规范、科学的教学目标 ,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成功和目标的达成 。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 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是完整的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这三方面缺一不可。其中知识目标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关键。所以,确定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技能目标结合起来。 应该说,不是每堂课都需要达到这四个方面目标的,具体每堂课需要达到什么目标,这由课程的内容决定的。同时需要注意,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也许生成新知的过程就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而培养学生良好的

11、情感也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教学环节,它应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其它方面时同时实现的,所以虽然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对这三个方面分开表述,但不能人为的肢解这三个方面,应该看到在具体的一堂课内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确定的目标是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假设、实验等方法认识到: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空间、往水中加盐等方法能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中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在探究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这样将几个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目

12、标,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教学目标中认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结合起来描述,较好地体现了“知识技能目标是载体,但不是全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要重视,但要借助于载体实现”这一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对于儿童来说,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和

13、体验的过程。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在过程中去感受、去领悟。 (2)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构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目标主体。因此,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或说什么,而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例如,陈述目标时使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是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不一定出现,但必须是隐含的。 (3)科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尽量可以观察和测量

14、科学课程标准中列举了一系列行为动词来表达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知识目标的达成分为“知道-认识-理解。科学探究目标的达成是会能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等刻画科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因此,在表述教学目标时,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这些动词的实际含义,以使教学目标的表述规范而确切 ,不宜含糊不清。“ 知道 ”、“理解”、某一具体的概念、原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能这样笼统地讲,而应具体明确“理解”、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水平。例如:教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 “会提出有关声音产生的问题。”“学会对声音产生的奥秘做猜想与假设。”

15、;“学会制定简单的探究活动方案。”“会用提供的材料做验证自己猜想的实验。”这样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地表述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性。 (4)努力使教学目标成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订的,无论目标怎样合理,都并非是学生的决策,甚至可能并非是学生所愿,因此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意义。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树立这样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基于这一点认识,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来决定某一堂课应达到什么目标,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的兴趣等。 三、教学目标制订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

16、学习科学课程标准钻研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制订、设计都有一个总的要求,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起指导作用。要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找准重难点,确定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态度、价值观,才能对目标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2)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个别差别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的情况不同,相应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也不同.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目标水平,选择准确的行为动词来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 因为新课程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制订科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充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方面通过教学,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技能,以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的制订要人性化,不能违背学生的年龄特征,更不应使学生视科学为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