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协奏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56169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提琴协奏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提琴协奏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提琴协奏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提琴协奏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提琴协奏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提琴协奏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提琴协奏曲.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提琴协奏曲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地图源于23年前老家湖南一位石头老人 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来源于一种心理的冲动,地图也不例外,而且地图之源要追溯到23年前。“那年冬天我从北京回老家湖南采风。在土家族的一个村子里,我遇到一位能用石头敲出音乐的老人。他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他古老而原始的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我暗自许诺,总有一天他要回到湘西记录下这位老艺人的音乐,但是当我重返湖南听音寻路时,石头老人已带着他古老的音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当时很悲伤,老想着能不能把已经逝去的人再找回来?能不能让好的音乐永不消逝?”谭盾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创作背景

2、。 于是谭盾创作了地图,他希望“地图帮我们重新找到一条回家的路,这条路不是通过交通工具能够到达的,是一条看不见的路,是连接你的心灵和文化的根。” 湘西原始声像素材与法国古提琴同台辉映 “安西自从去年去了湘西以后,无论在哪儿演出时永远穿一件苗族的衣服,他认为现在他的大提琴已经不是法国古提琴的声音了,有了中国人韵和风水已经融入了他的琴声。” 谭盾表示地图将给观众带来许多惊喜和挑战,最终要挑战是科技和传统的结合。在地图中谭盾通过多媒体将影像中的本土音乐原汁原味地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地图中有九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体现了多媒体语言,过去和未来在一个时空的同步,旧的声音和新的声音你呼我应,不同音响乐器世

3、界的并存。”谭盾给多媒体语言重新下了定义。 目标是在5年之内全世界一万个交响乐团都演地图 “地图的目标是在5年之内全世界10000个交响乐团都将演出地图。”昨天谭盾语出惊人,他的判断源于一年来地图取得的成绩,“地图在湘西演出的晚上有3万人去了现场,那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历史事件。当时有一批年轻的美国电影制片人跋山涉水来到湘西把整个演出前前后后的情况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后来我把这些影像资料给张艺谋看了,他是含着眼泪看完的,他说谭盾你要一辈子做下去,所以我下面的事就是地图2、地图3,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跟随我迎接这个挑战。”他是中国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以一曲卧虎藏龙问鼎

4、奥斯卡,他是中国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始终伴随着批评和置疑。作为一个被贴上另类标签的作曲家,他到底是游戏还是创作?从湖南农村走向世界,他的音乐道路究竟究竟还要走向何方?谭盾,195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现旅居于美国纽约。自幼酷爱音乐,小学时已能演奏二胡、笛子及小提琴,中学时开始尝试作曲。1974年高中毕业后到农村插队劳动。1976年以小提琴演奏员身份考入湖南省京剧团。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黎英海、赵行道教授,1983年本科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85年冬提前修毕获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曾三次举行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1986年,他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后获得音乐艺术

5、博士学位。主要作品有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获1983年德累斯顿威伯国际室内乐作曲比赛第二名;交响曲离骚,获1981年全国交响乐比赛鼓励奖以及钢琴组曲、诗为交响乐队而作等。此外还有声乐、舞剧、民族器乐、电子音乐和电影音乐等各种形式的作品。1999年因歌剧马可波罗获得格莱美作曲大奖。2001年,以电影卧虎藏龙配乐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奖”。 地图创作于2002年。被谭盾定位为多媒体交响音乐会。2003年2月20日,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成功。 是全球古典乐迷热切期盼,史上最值得华人骄傲的多媒体交响协奏曲之一。 格文美尔古典作曲大奖,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格莱美大奖等奖项获得者国际著名作

6、曲、指挥家谭盾倾注四年心血的典作。 协奏曲手稿被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和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手稿一起收藏,成为享此殊荣的第一位东方艺术家。 英国著名大提琴家安希卡通纳凤凰古城沱江河畔城楼现场演奏。地图由开始到终结都在音乐上及视觉上令人着迷。打开多媒体及不同文化领域的文化深入探索。这部45分钟的协奏曲是一次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心灵旅程。 地图是一部充满优美及灵性的作品,轻敲出原始的音乐语言,令人体验到莫名的兴奋。“音乐、声音、歌唱是比语言发明得更早的交流工具,我们的地图,我们的路都是靠这些产生的。讲起路来,我们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好狗不走回头路,我想做一条好狗,和大家多向前面看看未来。”

7、谭盾和大家一起看未来的作品,是应波士顿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谭盾说:“我上周在澳洲和一个土著音乐家谈话,他跟我讲,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地图,我们是留下买路歌,一步一步走,才能找到我们的方位。听音寻路,听到不同的音调,不同的旋律、方言,来确定到了哪里,去哪里。自古以来,无论是澳洲的土著,还是印第安人,还是在我们中国的苗族文化中间都有。”谭盾这样解释:其实“地图”这个字,实际上它是一个,心力历程的地图,是一个文化的地图,也是一个寻找过去与未来,寻找根与前景的一个地图,跟传统的现象蛮相和,因为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前是有音乐的,在语言发明之前,他们是听音寻路,过一个寨子的时候,过

8、一个村的时候,你必须留下你的歌, 这样所谓听音寻路,听到回声,听到对歌,听到乡间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音调,不同的节奏,寻找你的去路,寻找你要去的方向。那么我觉得声音的地图可能是永恒的。它可能是超越于绘制的地图,也超越于电脑的地图,也超越于雷达的地图,因为它是连接于我们生命和过去根的一种这样的东西。所以地图的含义从作曲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融合新的科技,融合媒体,融合电视,最重要全部集中在声音,在音乐,在这种传统的根的一个基础上,去创作的一个乐曲和观念。音乐会的前半部分,谭盾选择的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俄罗斯民歌主题交响序曲和巴托克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旨在以此向大师致敬,并且显示出他本人和这两位作曲家在精神

9、上的联系。谭盾从他在湘西采风时拍摄的20个小时的采风素材选出50分钟的影像,作为音乐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投放在大屏幕上。民间艺人在屏幕上演唱、吹奏、舞蹈,乐队则在舞台上应对,屏幕上的音乐和舞台上的音乐交织、混合、呼应。两台电视机相叠放在舞台右侧的台口,另有一台电视机放在乐手们中间,在大屏幕放映采风影像的时候,3台电视机也在同时错落地放映着相关的画面。1981年,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的谭盾回湖南探亲,在湘西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用石头奏乐,一块普通的石头可以打出很多音调和旋律。每次打完之后,老人把石头撒落在地上,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谭盾觉得很神奇,想拜师学艺,老人也答应了。多年以后,谭盾要写地

10、图的时候,突然想起当年的往事,回到湖南再要去找老人,老人已经过世了,也没有人知道石头音乐是怎么做的。这件事情对谭盾震动很大:我们现存的传统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一代人过去,一切就都随风而逝。他希望找到一个媒体,找到一种方法,找到一种精神,把消失的东西再找回来,或者让这些东西永不消失。大提琴不规则的运弓时而发出裂帛般震颤的琴声,时而惟妙惟肖地模拟吹树叶的声音和鸟鸣,时而哀婉动人如泣如诉。但是,在舞台上,大提琴是配角,是一个应答者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出现在影像中的湘西农民。“傩戏与哭唱”、“吹树叶”“打溜子”、“飞歌”、“石鼓”、“苗族唢呐”、“芦笙”展现的都是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表演者以独唱和独奏者

11、的身份出现在演出之中。谭盾在湘西采风的时候,在一个寨子里遇到一个唱飞歌很有名的苗族民歌手。谭盾问道:飞歌是怎么个唱法,怎么回事。她说飞歌是爱情,是生活的对歌。都是唱给听不见的情人听的,有时候唱给看不见的人听,山那边的人,河那边的,一唱就答,在空中面对面,但是看不见的。我觉得这个有意思,那我就问她,我说你能不能唱给地球那一边的人听呢当时她也笑笑,说还可以。我说那你试试看看。她就一边唱,唱了以后听,听就笑。我说你笑什么,我说你听到了吗,他说我好像感觉到了,后来我就把整个声像的过程全部录下来了。录下来了以后,我的结构就开始了,我就觉得她听的部分,她心里的声音,她从天外听到的那种感觉,是不是可以从音乐

12、的角度去回答她。所以我就把她听的这个过程,就作曲做出来了,实际上是一个新与旧,过去与现在的这样一个互动和对答。这一设想激发了谭盾写出苗家女歌手与大提琴的“飞歌对话”。在音乐会上,屏幕上的苗族女歌手引吭高歌,唱完一段之后,大提琴舒缓地演绎刚才民歌手演唱的旋律,苗族女歌手面带微笑,伫立原地,仿佛听到了大提琴的呼应,如此往复,两个在不同时空的表演者既互为倾听,又彼此应答。在地图的10段音乐中,绝大多数都是谭盾采风时拍摄的画面,惟有“石鼓”是非常特别的一段,因为在影像中出现的表演者正是谭盾本人。谭盾有一个不变的癖好:喜欢收集石头。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收集了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石头,这些石头在地图中派上了用场。谭盾双手轮流握着不同的石头,敲、击、打、拍、磨,使得石头发出奇异的声响,在一个特写镜头中,谭盾用一块石头渐次急速地敲击另一块石头,他张开的嘴巴贴在被敲打的石头上。屏幕上石头的敲打撞击,和舞台上打击乐手手中石头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激越、昂扬,与此同时,屏幕上用快放的镜头不断地出现石头撒落在地上的各种图案,谭盾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完成对石头老人的追忆和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