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55934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一年十一月目录前言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指导原则(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三)规划布局四、“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一)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二)合理

2、利用铁路资源,拓宽铁路进出通道(三)加强“出海通道”建设,调整内陆港功能(四)加强服务创新管理,提高口岸整体工作效率(五)推进口岸法制建设,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五、“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加强口岸组织领导(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三)提高口岸宣传水平(四)建设培养口岸人才前言北京口岸是首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为了更好地指导“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与管理,提升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改善首都发展环境,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标,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

3、20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和口岸相关行业法规要求,结合首都特点,北京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开展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规划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口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围绕北京城市发展战略要求,提出了口岸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并拟定了相关保障措施。规划实施期限:2011年至2015年一、“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

4、国家有关部门和驻京查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交通运输部门和运营主体的积极配合下,北京口岸各单位紧密配合,口岸建设与管理取得了重要成绩。(一)口岸体系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体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成为航空口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西站铁路口岸开辟了京港客运新通道,经国务院批准将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平谷国际陆港建成并启用,不但形成了北京又一条出海通道,也创新了口岸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至“十一五”末期,北京拥有已开放的首都机场口岸,已获批的西站铁路口岸,以及丰台货运口岸、朝阳口岸、平谷国际陆港三个具有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形成了以航空口岸

5、为主导,铁路、公路口岸为补充的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多样、效率更加提高的口岸体系,进一步向“在空中、陆地、海上三个方面构筑设施现代化、服务优质化、功能多样化的国际大通道”目标迈进。图1:“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功能布局图(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T3航站楼作为首都新的标志性建筑,大大提升了首都机场口岸的吞吐能力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奠定了基础;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作为国内第一家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特殊监管区,以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实现了空港口岸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北京西站铁路口岸自助式通关设施,提高了旅客边检通关效率;平谷国际陆港建成并启用,为北京的公路口岸基础设施进行了扩容,实现了

6、北京东南东北各有一个“出海通道”的口岸发展新格局。(三)运营情况持续向好“十一五”期间(20062010),北京口岸进出口货物监管量从109.1万吨增至137.8万吨,增长26.3%;征收关税及代征税从279.3亿元增至402.4亿元,增长44.1%;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从4865.48万人次增至7394.81万人次,增长52%(其中,进出境旅客从1260.93万人次增至1700.49万人次),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四)口岸作用发挥明显“十一五”期间,北京空港口岸为重大国事活动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进出保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防控甲型流感等重大

7、事件中,发挥了“第一国门”的作用,保障了国家安全,受到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作为进出口贸易和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北京口岸的建设不但改善了投资和贸易环境,而且促进了北京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3.6亿美元,较2005年35.3亿美元增长80.17%;2010年国际会展活动收入44.50亿元,较2005年12.26亿元人民币增长262.9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90.1万人次,较2005年362.9万人次增长35.05%。(五)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按照“依法把关、监管有效、方便进出、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优化通

8、关模式,改进通关流程,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客运方面,航空口岸行李监管实现了“一机两屏”,信息预报系统(API)、无线验放系统、移动检查车和自助查验系统等一批科技成果投入口岸查验实践;首都国际机场在全球行业公认的旅客满意度测评中获得4.73分,被评为全球最佳机场第四名。货运方面,继续推进口岸“集中监管、集中查验”的同时,大力实施“区域通关”、“分类通关”等便利政策,减少了通关环节,降低了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十一五”期间北京口岸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口岸规模与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基础设施与建设安全高

9、效文明绿色繁荣的一流口岸不相适应;综合性、地方性口岸服务与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要求不相适应。二、“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面临的发展形势(一)建设世界城市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标准拥有巨大的国际客流和较高的口岸运营指标是世界城市的显著特征之一。设施一流、功能齐全、安全高效、服务优质和通关便利的现代化口岸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对口岸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标准,“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北京口岸的建设与管理必须要以“四个服务”和打造“五都”为出发点,满足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对外交流需要,适应中国特色世

10、界城市建设的步伐和进程。(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北京口岸发展提出新要求北京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和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已经显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首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在科技进步和信息发展的推动下,以高新技术和低耗能源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是北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结合高新技术和低耗能源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贸易要求北京必须强化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和公路口岸为配套的口岸发展意识,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三)区域合作赋予公路口岸新内涵随着“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一个辐射面更广、区域合作更深、优势资源互补更强

11、的对外经贸格局正在形成。广泛的区域合作要遍及各个领域,北京口岸需要着眼于“大口岸”发展,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并凭借区域资源整合来实现功能和政策的集成。公路口岸是北京重要的海运进出口通道,打造国际商贸中心需要北京借助津冀沿海资源建设内陆的“无水港”。同时,突破了传统转关监管模式的区域通关政策深化了区域口岸合作的内涵,使内陆城市的海运进出口贸易通关向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辐射更广迈进。“十二五”时期,北京具有公路口岸功能的物流园区发展需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利用周边的港口资源,借助区域通关,实现内陆“无水港”的功能。三、“十二五”时期北京口岸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指导原则“十二五”时期,北

12、京口岸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理念,从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出发,坚持空港优先、资源整合、服务创新、和谐发展的原则,全方位推进口岸的建设和管理。1、航空口岸优先发展原则。把优先支持航空港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利用北京空运资源和首都优势,以打造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不断推动首都机场口岸改进通关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品牌影响。大力支持北京新机场建设,推动制订土地、财政、税收等领域的政策促进措施,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新机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航空口岸服务设施的根本好转和整体保障能力的大幅提升。2、口岸资源整合共享原则。对口岸资源从区域分工、空间布局、功能设计等方面统

13、筹协调,形成口岸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点突出、资源集约、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新格局。建立京津冀地区大口岸资源共享与互补机制和合作平台,形成面向市场、客户至上、便捷高效和监管有效的大通关服务体系。3、口岸服务管理创新原则。强化口岸服务管理的地方性综合性内容,依法合规创新模式、改进方式,形成与场区运营管理、通关查验管理互为补充、互相衔接、依据充足、职责清晰、目标明确的合作发展机制,提升北京口岸整体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4、服务社会和谐发展原则。抓住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带来的重大机遇,利用口岸自身优势,强化口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体系建设与突出重

14、点相结合,功能扩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服务于首都经济和对外交往发展需要。(二)发展思路和目标到2015年,预计北京口岸进出口监管货量突破170万吨;空港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其中进出境旅客达到2600万人次,中转旅客比例超过25%;货邮吞吐量超过300万吨;北京西站铁路口岸年进出境人员达到14万人次。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十二五”时期的口岸发展,必须要与不断增长的客货吞吐量相适应,与不断增长的首都经济和城市交往要求相适应。根据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总体要求,未来五年北京口岸建设与管理的发展

15、思路和目标是:继续发挥好现有口岸作用,立足首都,面向华北打造一个初步现代化的口岸体系。以航空口岸国际一流、铁路客运口岸国内领先、内陆港功能国内先进为标准,加快调整口岸结构,改进基础设施,完善口岸功能,进一步构筑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口岸为延伸、公路口岸为补充,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突出的北京口岸体系;积极推进两个提升,继续提升口岸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以改善进出环境为指引,强化安全管理、协调合作、创新发展三个机制,实现北京口岸持续安全、高效、文明、绿色、繁荣的发展目标。(三)规划布局“十二五”时期,结合北京对外交往、进出口物流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在依托多式联运,以航空口岸为主导、以铁路口岸为延伸、公路口岸为补充的体系下,打造重点突出、配套完备、分类齐全的“两主(航空口岸)五辅(铁路、公路口岸)”发展格局,形成空陆海体系完备、南北分布均衡、东西发展协调的口岸布局。航空口岸:进一步发挥首都机场口岸主导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推动大兴北京新机场口岸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航空口岸格局。铁路口岸:完善通关环境,推动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正式开放;改进基础设施,提高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