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558015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芜的事业编资料.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上世纪60年代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现在是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并且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黄金蜜桃之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中文名称:莱芜市外文名称:laiwu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莱城区、钢城区政府驻地:莱城区电话区号:0634邮政区码:271100地理位置:山东省中部

2、面积:2246.21平方公里人口:125万(2006年)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莱芜战役纪念馆,云台山,齐鲁大峡谷火车站:莱芜火车站车牌代码:鲁S目录地理位置行政规划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莱芜的由来交通运输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山东才艺双骄风土人情莱芜梆子莱芜当代名人经济概况行政区划风景名胜莱芜特产莱芜公交线路地理位置行政规划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莱芜的由来交通运输自然地理历史沿革* 山东才艺双骄* 风土人情* 莱芜梆子* 莱芜当代名人* 经济概况* 行政区划* 风景名胜* 莱芜特产* 莱芜公交线路展开编辑本段地理位置莱芜市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莱芜地处东经11719

3、11758、北纬36023633之间。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泰山东麓,北邻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东邻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邻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编辑本段行政规划莱芜(3张)辖莱城区、钢城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5个省级园区,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83个行政村(居),1266个自然村。莱芜市莱城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乡,即凤城街道办事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高庄街道办事处、鹏泉街道办事处、苗山镇、茶业口镇、雪野镇、大王庄镇、牛泉镇、方下镇、寨里镇、羊里镇、杨庄镇、口镇、和庄乡。钢城区辖1个街道办事,4个镇,即艾山街道办事处、颜庄镇、黄庄镇、里辛镇

4、、辛庄镇。编辑本段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67.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62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42.5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5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765.927.4发展为6.266.027.8。人均GDP达到29011 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43.18亿元,同比增长20.1%,占GDP的比重达到3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921户、私营企业1752

5、家,新增从业人员4.31万人、注册资金31.71亿元。民营经济上缴税金8.88亿元,同比增长54.63%,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13.04%,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1.98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16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98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招商引资成绩喜人。2007年共引进项目436个,完成招商引资102.1亿元;形成外来固定资产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区域经济发展良好。发挥区位优势,以融入全省“一体两翼”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大格局为契机,加快优化经济布局。“四个功能区”和“三个

6、特色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四个功能区2007年完成投资45亿元。镇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各乡镇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05亿元,同比增长52.82%,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6%提高到23.2%。全市20个乡镇中有15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其中10个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三千万元。“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60亿元,年均增长12%,争取达到50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3亿元,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320亿元,年均增长13%;第三产业117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年均增长12%,争取达到500

7、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3%。物价涨幅控制在4%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0年,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6827。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工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有大的转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2%,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75%。民营经济规模总量扩大,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占全部经济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快。企业及行政、

8、财税、投资管理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事业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的国际融合度大大提高,五年累计招商引资30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0亿美元,年均增长15%;其中出口总额12亿美元,年均增长14%;进出口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4%以上。编辑本段基础设施城市特色进一步突出。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加强,管理水平较大提高,功能明显增加,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区域协调和空间整合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以莱城为中心、钢城为副中心、中心镇为支点的组团式城市格局。绿色钢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达到32.8%;耕地保持在90万亩以上,水资源供求矛盾持续改善

9、,形成山、水、生态城市的雏型。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00元,年均分别增长8%和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0亿元,人均达到21000元。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疗保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5岁。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平方米。社会发展进一步和谐。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1万人。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提高到2.43人。人口素质较大提高,全市总人口控制在1

10、29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的经济体系,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环境美好的绿色钢城。编辑本段莱芜的由来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

11、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县,并入博平县,从此嬴县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

12、,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莱芜建市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

13、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近代莱芜莱芜是革命老区,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因陈毅元帅、粟裕将军指挥的“莱芜战役”而名载史册。莱芜的解放揭开了莱芜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莱芜人民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使莱芜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莱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钢城煤都”之称,拥有煤、铁、铜、金、磷及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长石、燕子石等几十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4亿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煤炭产区;铁矿石储量4.8亿吨,占山东省总储量的1/3,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基地,同时也是国

14、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术新材料基地,境内有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部属、省属企业,装机总容量4*30万千瓦的莱城大电厂两台机组已相继竣工,并投入发电。09年底华能莱芜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开建,预计2011年底投产。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产区,盛产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和多种蔬菜、果品,尤其是以出产姜、大蒜、大红袍花椒享誉全国,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莱芜市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莱芜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被列入山东省六大重点示范园区。莱芜风土人情淳厚质朴,人民诚实勤劳、热情好客,讲求实干。建立地级市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实业快

15、速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1995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997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标准。莱芜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莱芜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以钢铁工业为龙头,冶金、能源、机械、轻纺、建材为支柱,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能源、原材料工业配套的工业生产体系,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编辑本段交通运输莱芜交通莱芜位于齐鲁大地的中部,境内博莱高速、泰莱高速、济莱青高速南线、莱新高速、国道205、以及省道、县乡公路,覆盖全区,形成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出行较为便利。铁路莱芜东火车站,位于大桥路北首,现只有泰山淄博往返普客经停莱芜,从乘坐火车先至淄博或泰安,在转车可到达全国其他各城市。市内乘坐 9 路公交可到莱芜火车站。公路莱芜市长途汽车站,位于市区胜利南路,现已开通省内外的客运线路达187条,可到达济南、泰安、淄博、滨州、临沂、枣庄、徐州、连云港等省内外城市,市内乘坐4、5、8、10、101、12路公交车可到达长途汽车站。编辑本段自然地理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