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556200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姓名:戴高强 准考证号码:010109115079 指导教师:黄绳武摘要 本文结合缓释制剂近年来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中药缓释制剂的主要分类及研究的现状。缓释制剂主要类型有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膜控型缓释制剂、注射用缓释制剂、缓释膜剂等。关键词 中药;缓释制剂;研究进展缓释制剂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疗效的制剂。缓控释制剂中的药物在体内缓慢地非恒速释药常为一级吸收过程。使人体获得稳定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使疗效一剂量最佳化减少用药剂量,减少服药次数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

2、患者服药顺应性,避免普通制剂因频繁给药产生的血药浓 度峰谷现象,从而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现状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随着中药基础工作研究的深入,关于中药缓释制剂研究的报道愈来愈多,涉及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及中药复方等多个层次。1中药缓释制剂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药物成分的提取与纯化工艺、成型工艺、体外释放度、药效研究药效与体外释放度相关性研究等初始层面上,其体内释药特性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等体内生物药剂学研究则很少,见其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明显滞后。2.中药缓释制剂的类型2.1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剂型以亲水凝胶为骨架,

3、另加入一些附加剂(如:碳酸盐等发泡剂以及高级醇和蜡类物质)来增加浮力,使之漂浮于胃液表面,从而延长药物的体内滞留时间,并使吸收增加,提高生物利用度。2该剂型主要适用于治疗胃部慢性病,以胃粘膜吸收为主要吸收部位的药物。近年来国外对漂浮型控释剂已引起重视。因它具有:(1)多剂量给药疗效重现性好;(2)药物在胃肠道表面分布面积广,局部刺激性小;(3)很少受消化道输送食物的影响等特点。2.2骨架型缓释制剂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主要是骨架片。骨架片按其使用的骨架材料分为亲水凝胶骨架片、 溶饱性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三种类型。骨架片是药物与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及其他辅料制成的片状固体制剂。3中药缓释骨架片主要以亲

4、水凝胶型骨架片和不溶性骨架片为主。亲水凝胶型骨架片主要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遇水后可形成凝胶。水溶性药物可通过凝胶层向外扩散,水中溶解度小的药物则由凝胶层的溶蚀来控制其释放速度。4任福正等5制备青藤碱缓释片研究不同黏度级的HPMC在不同用量时对青藤碱的释放度影响。丁广斌等6以卡波姆为骨架材料,制备磷酸川I芎嗪水凝胶型缓释片。程岚等阁以HPMC为骨架。以MCC为填充剂制备葛心通缓释片。金朝辉等7利用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制备黄藤素缓释片。不溶性骨架片主要由乙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聚丙烯、聚氧硅烷等不溶性骨架材料制成,其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孔道扩散为其限速步

5、骤。郭波红等8以人工麝香为模型药物,乙基纤维素为主要骨架缓释材料,采用改良溶剂法制得人工麝香缓释片。2.3微囊及微球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新剂型,药物经微囊化后不仅具有缓释作用,还具有靶向作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抗肿瘤制剂中。9微囊的优点主要在于延长或控制药物释放,囊膜的隔离可防止药物的氧化、水解、挥发,起到掩盖气味、减少配伍禁忌等作用。10口服后,缓释胶囊的囊壳在胃肠道中迅速溶解,而其缓释作用的发挥源于其内容物。药物经微囊化后不仅具有缓释的作用,还具有靶向作用,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抗癌、抗肿瘤制剂中。微球制剂亦属于微囊化制剂的范畴。李凤前等11列将汉防己甲素用喷雾

6、干燥一热变性微囊化,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经大鼠肺动脉降压实验,其作用时间从1571h延长至2236h。朱海云等12则以中药土贝母皂苷为囊心,EC为囊材采用相分离凝聚法制得微囊,用作血管栓塞剂,具有良好得血管栓作用和缓释特性。2.4生物黏附片生物黏附制剂技术系指利用某些高分子物质对生物黏膜有一定亲和性的特性,将这些高分子物质作为药物载体,使制剂具有定位缓释性能的制剂技术。向大雄等13以HPMC和卡波姆为生物黏附性材料和骨架材料制备的牛物黏附性葛根总黄酮缓释片,体外释药在2h内释放约29,在6h内释放约62,在l0h内释放约77,符合单指数模型,且在胃、肠道具有较强的黏附作用。另外,周

7、东新14以聚羧乙烯、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生物黏附剂,也可将黄柏等中药浸膏制成复方中药口腔黏膜黏附缓释片。3.中药缓释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3.1物质基础不明确绝大多数中药复方产生疗效的物质基础尚未清楚,提取分离的对象不明确,即使是单味中药或复方的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其成分也相当复杂。15因此,很难从理论上指导中药缓释制剂的设计,同时也难以建立中药缓释制剂质量监控的指标和方法。3.2基础研究薄弱目前,在中药缓释制剂领域的研究中,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的广度 、深度及速度均明显滞后。当前绝大部分中药的药效物质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特别是许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至今仍然不清楚。即使那些药效物质基本清楚的中

8、药。也仅是结构和药效基本清楚,缺乏系统的研究,如量效关系、构效关系、生物药剂学性质、药物动力学性质和理化参数等。163.3中药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困难药动学研究过程中,从血样中提取药物成分是药动学的首要步骤,血样处理方法直接关系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但中药是多成分的复杂体系,各成分的化学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将性质不同的化学成分同时分离、富集很难实现;同时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低,服药后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肝脏代代谢、酶、细菌的分解、与血红蛋白结合等),使有效成分浓度进一步降低,由于缓释制剂的释放是限速过程,有效成分一旦释放,就很快在机体内发生各种变化,有时即使用灵敏度高的仪器也难以检测出来。17另外,

9、中药各成分间相互影响,难以选择有效的指标成分,因此,难以以统一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评价。4.研究展望随着药物给药系统研究的迅速发展,加快中药缓释制剂的研究开发,是中药药剂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是临床应用的需要,更是中药在现代条件下寻求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采取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法,获得疗效确切的中药物质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能将制约中药缓释制剂发展的问题。参考文献1 黄海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2):57592 林辉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J海峡学2002,14(5):1141173 李俊松,冯怡,徐德生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现状及思考J中成药200729(4):5

10、635674 父伟康,奉建芳中药缓释制刺研究之管见J中成药200123(6):4594625 韩海岭,壬建新药用丙烯酸树脂在中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J中成药2009,31(1);1121156 乌建民,李宏,王东风中药缓释制荆的研究J中成药200325(7):581 7 龚炜辅料性质对缓控释制剂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8):137013738 魏风环,田景振,王永刚葛根黄酮缓释胶囊的配方筛选与制备J中药材,2005,28(2):1349 潘琦,高明菊,朱红涛,等左金缓释胶囊的研制及测定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610 李朝霞,李云谷脑络康缓释胶囊的

11、制备工艺和体外释放度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4011 韩宪忠,刘新,聂进,等苦参碱缓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研究J中成药,200830(3):365-36812 聂涛明,张红雷公藤双层片的制备工艺研究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7):81281413 郑小春,王胜浩积雪草总苷缓释片的处方设计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11):958-96014 关海珊,李药兰壳聚糖一绞股蓝皂苷缓释微球研制J中成药,1997,19(6):15 张大林,鲁令国中药制剂向现代化转变的几点措施J基层 中药杂志, 2000, 14(6):2526 16 刘陶世,蔡宝昌,黄耀洲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报,2006,(2) :111317 吴伟康,幸建芳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之管见J中成药,2001,23(6):4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