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1550602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互主体理论刍议[1].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互主体理论刍议一、交互主体的生成根据建构交互主体理论,自然必须首先探究交互主体的生成根据。交互主体,就一般意义讲,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通过一定的交往活动所形成的主体群。从微观上讲,它可表现为家庭、政党、阶级、民族等;从宏观上看,它表现为人类社会。显然,这些交互主体无一不是交往活动的产物,彼此相爱的男女相互交往构成家庭;目标一致的人相互交往形成政党;有共同物质利益的人们相互交往产生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交往活动生成了社会。当然,交往活动与交互主体之间的关系决不是单向的,交互主体一旦产生,它就会成为交往活动进一步进行的舞台。马克思主义认为,交往一开始是作为生产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而产生和发挥作用的

2、。主体人作用于自然客体的生产劳动从来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它要求众多的主体共同参加,而这种共同参加的活动又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实现。所以交往活动是适应生产劳动的要求而出现的,而且它又伴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丰富、发展。因此,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主体与主体的交往活动是以主体与客体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交互主体是以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为前提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交往活动是与生产劳动根本不同的社会实践形式。生产劳动是主体人征服、改造自然客体的活动,人们通过活动使自然客体为主体服务。在生产劳动所构成的各要素关系中,主体是确定不移的,他始终是目的,客体只是主体达到目的的手段。主体人尽可以用“理性的狡计”使自然客体

3、依照主体的意志发生变化;而交往活动的各方均是主体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交往活动中,各方主体均是目的。交往活动的进行就是为了达到各主体间的认同、理解、互惠,从而使主体们的功能综合起来,充分发挥。交往活动的这个特性就是交互主体性。正如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行为与人改造自然的“目的理性行为”不同,它是通过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承认,“使大家的共同行为取得一致成为可能”。1我认为这两种行为、活动的区分不仅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道德论的意义。当然,历史和现实中的交往活动并不像哈贝马斯所想的那么纯粹,它们并不都具有上述的理想性质。相反,在社会中比比皆是的交往活动是以类似于生产劳动的方式进行的。主体将对方的主

4、体当做客体,视为手段,工具,使对方服从自己,为自己服务,从而将人们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关系当作了主客体关系。当然,把他人作为客体的主体最终也必然会同样被他人当作客体对待。这种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成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活动,实质上就是将人当作物,将人与人的关系最终降为人和物乃至物和物的关系。这是与人的主体性本质相背离的。这种由虚假的交往活动构成的交互主体本质上是虚假的共同体。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不充分,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社会还难以提供每个人作为自由、全面的主体而存在的可靠保证,它只能以将一部分人贬为物、客体作为代价来换得另一部分人在交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喜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随

5、着人们不断地从争斗走向联结、拒斥走向沟通,具有真正意义的交往活动的确越来越多,并且它们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我们研究交往活动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二、交互主体的构成与演变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交往活动是交互主体的基础和直接根据之所在。特定的交往活动构成特定的交互主体。交往活动发展到什么程度,交互主体也相应到达什么程度。交互主体是在交往活动中,主体和主体在一定的条件和原则下构成的主体群,从外部看它是一个群体形态的主体;从内部看,它是一个由一定数量的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集合。这一定数量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人,也可以是群体。同时,作为主体和主体交

6、互作用的集合,一定的交互主体又可作为一个成员主体成为更大规模的交互主体的一分子。交互主体一般具有一定的目标、一定的规范和一定的交往媒介,从而使自己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萨特曾根据“个人实践及其辩证法”,对交互主体的不同类型、层次进行过分析。他认为人们在个人实践中最初形成的集体是“群集”。在群集中,个人和个人之间没有共同的主动实践,没有什么共同的目标,它只是被物质性的被动的活动所支配。萨特曾以街头等候上车的行列为例说明群集的特征。他说,这些人各有各的事情,互不相识,只是偶然地按来到的先后次序排列在一起。他们除了上车之外没有任何共同点,而且由于“匮乏”,即车上没有足以满足需要的座位,各自都无形中成

7、为他人的潜在对手。萨特说,这种群集是个人被物质性的被动活动所支配的产物,它是对个人主体活动的否定。萨特认为,“集团”是人恢复了主动地位,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共同的主动实践的集体。但是,由于萨特的立足点是个人实践,其内心倾向于肯定个人孤独性而排斥集体,因而难以客观而全面地描述主体和主体建立起来的交互主体。历史和现实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多种多样,与之相对应,交互主体也是丰富纷繁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从活动的领域看,交往活动可以划分为经济交往活动、政治交往活动和文化交往活动,相应地,交互主体也就有经济型交互主体、政治型交互主体和文化型交互主体;从活动的功能看,交往活动可以划分为

8、生产性交往活动和生活性交往活动,因而交互主体可分为生产型交互主体和生活型交互主体;从活动范围的约束程度看,交往活动可划分为严格规范性交往活动和随意性交往活动,相应地,交互主体可分为严密型交互主体和随意型交互主体;从活动的广度看,交往活动有微观交往活动和宏观交往活动之分,交互主体也相应有微型交互主体、大型交互主体和超大型交互主体;从活动的深度看,交往活动可分为密切性交往活动和松散性交往活动,所以,交互主体也有紧密型交互主体和松散型交互主体之分。与交往活动的发展相伴随,交互主体有其生成和演化的过程。在人类发展史上,交往活动最初只是作为生产劳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而发挥作用的,是“包括在生产之中的

9、行为”,因而这个时期的交互主体往往是由自然的力量促成的。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尤其是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交往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历史性的发展,这就使交往活动从生产劳动中独立了出来,交互主体也就由自然形成为主走向社会形成为主。在社会发展史上,当精神文化交往活动从物质经济交往活动中分化出来之后,精神文化型交互主体也就从物质经济型交互主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交互主体形态。时至今日,交往活动的新形式新特征层出不穷,交互主体的发展也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形式多样化、功能综合化、要素现代化、目的多元化等等。三、交互主体的微观考察在交互主体中,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

10、达到相互认知、理解和互惠。在相互作用中,主体与主体之间在微观上存在着十分错综的关系。其一,主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交互主体性关系。这是交互主体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二,为了达到交互主体性关系,主体们又必须建立一种互为客体的关系。首先主体要被其他主体所认识、理解,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就必须主动将自己设定在其他主体的认识客体的位置上。同时,主体为了达到对其他主体的认识,也必须将其他主体当作认识的客体,对其他主体的各种状况进行反映。所以,在交互主体中,每一方主体都在具体的情境中同时承担着主体和客体的角色。他们相互交往,以实现交互主体的一定目标。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理

11、解和帮助,也不可能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例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告诉我们,主体在工作中只能达到使自己的思想为对方所了解,而对方主体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则是对方主体用了解到的思想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觉改造的结果。所以交往活动中不应当也不可能存在主客体关系中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交互主体是交往活动的产物,而交往活动的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从历史上看,交往媒介最初是以物质资料的形态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活动的丰富,以语言为代表的符号成为交往活动的更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甚至美国社会学家伦德堡认为,交往活动“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的活动。因此,探索交互主体、交往活动,就不可避

12、免地涉及以语言为代表的符号。对语言问题的研究是人类的一个古老课题。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语言及其作用的问题,认为语言是观念的符号,是人们传递知识的基本途径。在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就语言在交往中的意义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语言是“组织社会的最大工具,公共的纽带”3。马克思也曾从哲学的角度论述过语言的交往性质。他说:“语言是一种实践,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4然而,真正将语言当作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往活动的媒介,是以20世纪的现代语言学为标志的。索绪尔率先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语言学,这对于人们通过语言

13、研究人类的交往活动,具有开拓性作用。乔姆斯基对人类通过语言进行交往活动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更加注意对语言生成中语义作用的研究,充分展示了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学转向”的趋势。语言是人类交往活动中最重要的符号媒介,但语言只是符号的一类。符号除语言之外还包括其他丰富的形式。达肯在非语言交往中认为,人类的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六种形式:1身体动作或运动行为,包括手势、姿态、面部表情和眼睛活动等;2辅助语言,即音质、 语调等等;3环境空间,即个人和社会对空间的利用以及个人对这种利用的感知;4嗅觉,即以由嗅觉通道传递的信号;5触觉;6衣服和化妆品等人工制品的利用。俞建章等提出,在交往活动中“通过某个

14、有意义的媒介物,传达一种信息,这个有意义的媒介物就是符号“5。四、交互主体对成员主体的积极作用第一,交互主体是成员主体取得一定社会规定的基础。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是如费希特那样断言的我就是我。人是通过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孤零零的个人只能是抽象的个人,因为他不可能具有取得任何规定的依据。人只有在交往中才能与其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得到一定的社会规定。主体投入一定的交互主体,往往是通过自然和自主两种途径实现的。自然投入是成员主体在无意中被动地投入到交互主体中的。自觉投入是成员主体为了一定的目的主动地进人交互主体或构建交互主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本身就具有交往的需求和进入交互主体的

15、欲望。在生活实践中,人总是渴望理解,追求认同,向往支持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如果我能将自己的内心实在传达给别人,从而与对方建立起更密切的余汝关系,我就感到非常高兴”6。而正是在交往活动中,在交互主体中,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定。第二,交互主体是成员主体取得本质的基本条件。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其意思就是说人的本质存在于人在实践活动中构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之中。而作为一定交互主体中的成员主体,其实践活动的范围、内容和形式等根本上总是受到交互主体整体实践活动的规定和影响。成员主体与交互主体以及与交互主体中其他成员主体的关系构成其社会关系的基本内

16、容。同样,成员主体的意识状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交互主体整体意识状况的影响。诚然,交互主体的意识是由各成员主体意识的错综集合的产物,但是它一经形成就会作为成员主体既成的意识背景和意识土壤,从范围、方向、对象、途径等方面规定和影响成员主体的意识。所以,交互主体的意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员主体的意识层次。因此,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一个成员主体正是依据自己所处的交互主体的类型、性质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体的。第三,交互主体是成员主体个性塑造的条件。从表面上看,成员主体与交互主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和整体的差别。成员主体代表着独特的个性,而交互主体则表现着统一的共性。但是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交互主体是成员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基本场所。而成员主体又是交互主体进行整体认识和实践的现实基础和途径。成员主体正是在相互沟通、协作中,一方面共同建构自己所属的交互主体的统一共性,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