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54550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能熟练的填写乘法算式,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3、提高学生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乘法的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学习乘法的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具准备:场景图两幅、花、正方形纸片、正方体模型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数学王子听说同学们学习了乘法,想带我们到数学王国中比一比,赛一赛,同学们有信心吗?二、主动参与,实践运用第一关:钓鱼场1、出示示意图(三只小猫在钓鱼,三个鱼

2、缸每个鱼缸里有4只小金鱼)数学王子问:我们来到了钓鱼场,你能发现什么?三只小猫在钓鱼。三只小猫钓的鱼一样多。三只小猫共钓了几条金鱼?数学王子问:求一共有多少条,你怎么列式计算呢?4+4+4 43 34问:你怎么想到43或34呢?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第二关:养鸡场2、出示场景图:(5只鸡妈妈分别领着4只小鸡在找食吃)数学王子问:我们一起再来逛一逛养鸡场,你能发现什么?有几只鸡妈妈?每只鸡妈妈带着只小鸡?共有几只小鸡?鸡妈妈和小鸡共几只?数学王子问: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么列式计算呢?求鸡妈妈和小鸡一共有多少只,怎么列式计算呢?有不同的方法吗?为什么几种方法都可以呢?哪种简便?第三关:巧算奖

3、品数学王子问:(1)得到奖品3朵花的同学请给大家看一看,他们共得了几朵花?(2)得到奖品2朵花的同学请给大家看一看它们共得了几朵花?(3)得到奖品4个正方形的同学请给大家看一看它们共得了几个正方形?(4)得到奖品3个正方体的同学请给大家看一看他们共得了几个正方体?(5)你们最想用哪种方法算?为什么?第四关:找朋友播放找朋友音乐,做游戏。5+5+5+5 333+3+3 542+2+2 767+7+7+6 23提问:7+7+7+6跟76为什么不能做朋友呢?第五关:变魔术数学王子问:你能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者把乘法算式改成加法算式吗?3+3+3+3+ 4+4+4 54 73三、总结提高,存

4、疑拓展1、5+5+5+5与4+4+4+4+4+可改写成相同的乘法算式吗?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2、5+5+5+5+6可以直接改成乘法算式吗?可以怎么办呢

5、?“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

6、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四:板书设计认识乘法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3+3+3+3+ 4+4+4 54 73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