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54547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考地理课时跟踪检测【27】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七)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23题。2该流域最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3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沙尘暴强度和频率降低B气温日较差增大C城镇面积增长幅度最大D河流流量增大(2014衡水中

2、学第一次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45题。4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A BC D5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A全球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6.(2014绍兴一中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

3、的是()A封沙育草,涵养水源B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C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D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78题。7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C草地退化 D土壤侵蚀8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D土地生产能力高(2014临沂一模)下图为我国50N附近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该区域最高海拔1 480m,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m。读图回答910题。9.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

4、主要表现是()土地沙漠化扩大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增加地面大幅沉陷A BCD10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 B地势较低,降水量多C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 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2014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回答1112题。11据图判断,退化率最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坡向为()A南坡与北坡 B南坡与西南坡C东坡与东南坡 D东南坡与南坡12下列对图示信息解读和分析,正确的是()A降水越少,草场退化率越高B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总体呈负相关C该地的居民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约4 7004 900 m左右的南坡

5、附近D该地区居民冬季放牧会选择地势较低的北坡草场进行二、综合题(共52分)13(2014广州模拟)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104 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32分)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1)西辽河属于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8分)(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6分)(3)请描述1

6、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8分)(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10分)14.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分)(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 “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8分)(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

7、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6分)答 案1选D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2选A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耕地大幅度增加,而水体大幅度减少;在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水体的减少最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产生。3选B该地区林地、草地和水体的减少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加剧,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增大。4选B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5选A全球变暖,短时间内冰雪融水会增加,但蒸发愈加旺盛,会愈加干旱,加重荒漠化,故全球变暖不会使“沙绿民富

8、”。6选B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大、小兴安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三江平原改善湿地;阴山北部禁止超载放牧,退牧还草;黄土高原植树种草,涵养水源。7选D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范围和广度,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8选B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9选B从题干提供的纬度和海拔来看,图示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该地区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破坏植被,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扩大、水土流失增加,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和农耕中的

9、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使水环境恶化。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10选A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是由于河谷内为沼泽地,不利于树木生长。沼泽地多的自然原因是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冻土广布,水不易下渗等。11D12.B第11题,从图中可见,退化率在25%30%的最高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南坡与南坡。第12题,降水是退化率高低的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从图中看,总体退化率会随高度上升而降低;4 7004 900 m左右南坡退化率较高,可能是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但不是居民主要活动区域,主要活动区域应在海拔更低的南坡地带。冬季地势较低的南坡山地气温相对较高,

10、是牧场的理想选择。13解析: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答案:(1)外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

11、,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14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

12、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这里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其形成原因如下:自然原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人为原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能源短缺,乱砍滥伐。(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