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545152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寡人之于国也》(教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导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版)班级 姓名_【学习目标】 1、积累本文重要文言文知识点。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善用比喻说理以使文章通俗易懂,运用排比句式以增强文章气势。3、了解孟子行仁政的主张,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 孟子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提出“性善”论,反对“霸道”

2、。他常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但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二、孟子简介: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三、写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

3、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四、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胜食:shng 尽 鱼鳖:bi 甲鱼数罟:c g 网眼细密的鱼网 洿池:w 洼地积水,池塘曳兵:y 拖

4、着 衣帛:y 穿鸡豚:tn 小猪 狗彘:zh 猪庠序:xing 古代的学校 孝悌:t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饿殍:pio 饿死的人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王好战,请以战喻 好:喜欢 请:请允许我3、弃甲曳兵而走 兵:武器 走:逃跑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细密 胜:完、尽5、鸡豚狗彘之畜 畜:畜养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吃 食:食物7、途有饿殍而不知发 饿殍: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8、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罪:归咎 岁:年成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

5、分(第1段),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多加”提出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思想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内容是什么? 他的“仁政”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具体内容是: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

6、无饥矣。 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概括为两点:(1)不违农时,使民生有保障。(2)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品中&高*考*网】3、孟子的文章,笔墨酣畅,气势恢宏,笔锋犀利,雄辩有力。这与文章善用比喻、排比、对偶,以事说理等多种方式大有关系。试以本文为例,略作分析。(1)善用比喻。梁惠王以自己尽心竭力治理国家,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问孟子,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逃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别,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执政者。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让对方自己来判断: “不可。”然后拿这个判

7、断作根据,指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因而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是办不到的。再如,文章末尾用一明显的论断:“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望而知,这是荒谬的。既然这样,那么不言而喻,“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也是荒谬可笑的了。(2)善用排比句。如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连用三个“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

8、”的根本措施。作者连用四组排比句“者矣”的句式”,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蓄积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含义1、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填然鼓之 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 2、树之以桑 种植,名词活用为动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4、谨庠序之教

9、认真从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然而不王者 称王,名词活用为动词(三)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以 (1)请以战喻(用;介词) (2)以五十步笑百步(凭借;介词)(3)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2、之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无义;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邻国之民不加少(的;结构助词) (3)填然鼓之(无义;音节助词,凑足音节)(4)鸡豚狗彘之畜(无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未之有也(这样的事;代词)3、于(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对、对于;介词)(2)移其粟于河内(到;介词)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10、介词)(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介词)(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与;介词)(四)翻译下列句子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或或:有的有的)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巩固一、基础积累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斯天下之民至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下

11、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树之以桑 D谨庠序之教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矣 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 请以战喻B数罟不入洿池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弃甲曳兵而走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注:囿(y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雉兔者:这里指猎人。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阱:陷阱。6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囿方四十里 方:方圆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C于传有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D不亦宜乎 宜:合适,适宜 7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雉兔者往焉 然力足以至焉B若是其大乎 吾其还也C民犹以为小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D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王无罪岁8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9翻译句子。(1)若是其大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