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54299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讯地址:广西百色市平果县第五小学邮 编:531400作者姓名:石尚麟联系电话:15177621668电子信箱:.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来实施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正确的欣赏角度;强调欣赏与动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关键词:欣赏 审美素质 参与 角度 结合 意识一说到上美术欣赏课,我们惯用的模式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课前教师收集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上课时以挂图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教师逐幅讲解,从作者简介、风格特点、表现技法、作品主题,四点一线。如果教师语言生动,学生可保

2、持长时间的听课,若教师的讲授乏味,则听者寥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遵循课标对欣赏课学习领域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欣赏课中得以培养呢?我在欣赏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实践,摸索出以下四个方面:一、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改后的新教材将欣赏内容的单元的名称由“欣赏”该为“欣赏评述” ,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对美术作品感受、认识的审美过程,也就是对艺术品的鉴赏、感受、理解和对美丑的分辨。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

3、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欣赏评述”单元就要求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理解、思考、分析的见解,可以讨论、交流、辩论。评述的过程即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倾听者,而是对话的参与者。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

4、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二、引导正确的欣赏角度。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角度来引导学生欣赏:1.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由于学生缺少美术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经验来判断,而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只能使美术欣赏活动误入歧途。一般来说,对于写实

5、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若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诧异、茫然、排斥之感。所以,美术欣赏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培养审美感知力、视觉审美能力。 2.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仔细地剖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情节或事件,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中

6、去了解这一作品的基本内容,作者希望借此告诉观众什么。教师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和创作过程等情况,介绍作品所表现的事件、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等,加深对作品的内容、主题,即作品文学价值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进一步体会美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艺术家在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揭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秘的意蕴,使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得以体现,也就是非可感因素和黑格尔所说的“意蕴”的发掘与领会,这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

7、所体现的崇尚理想、和谐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三、强调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剪纸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窗花”剪纸;(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

8、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四、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欣赏评述”单元中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引导学生除欣赏、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构图、色彩、线条等)外,还要探讨作品的背景、思想、观念、情感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施教,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贯彻教材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学生的感受。教材中的知识以第二人称介绍,让学生油然而生亲切感,处处表露出对学生的尊重之意,如:“你喜欢吗?” “你愿意比较一下这两位异曲同工的画家的异同吗?”当教师真正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个体时,人文精神也就传递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