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536059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标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第一部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到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水利工程的兴建。 )1、农业的起源: ( 1)原始农业产生标志:

2、 ( 2)形成规模: 、 ( 3 )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小结: 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2、从耒耜到曲辕犁: ( 1)原始农业耕作方式及使用工具: ( 2)进入文明时代: ( 3)铁农具使用: ( 4)牛力耕田: 小结: 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5)曲辕犁:(朝代、地区、意义) ( 6)灌溉工具: 、 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 1)春秋战国时期: 、 、 ( 2)西汉时期: 、 、 4、从千偶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耕作方式 主要原因 (2)自耕农经济:出现时期及原因 特点 评价 小结: 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补充: 1 、小农经济的地位:( 1 )

3、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 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牢固存在,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思考题一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 过程。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商周时

4、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特点及原因。(2)春秋战国以来农业耕作方式有何变化?原因何在?(3)小农经济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经济,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及影响?如何 评价小农经济?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演变:(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3)封建社会:r土地国有制J 土地私有制Y J表现(宋、明清)I 土地兼并:(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丿 影响(危害)抑制措施2、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战国时期:产生(2)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3) 宋代(4明清时期思考题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 事。-材料二:募民囤田许下,得谷

5、百万,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虽兼并群贼,克平天下。-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 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 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并概况制度的内容。(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4) 材料四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三、区域经济

6、和重心的南移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划分依据 (2)名称及地位(3 )经济特点2、 中原人口大量外迁:(1)主要原因 (2)经过:第一次高潮: 后彳第二次高潮:后.第三次高潮:后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6点)(2) 过程:初步开发:Y 逐渐超过北方:-完全超过北方:(3) 影响: 思考题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引自史记货殖列传材料朝 代南方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占全国户口书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三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材料四 (南宋)北地称真定府最为繁华富庶,有南人北游归而言曰:“曾不及吴城(即苏州)十之二一。”他州城郭,更荒凉不足取。图书编卷36 “吴风俗”条 回答:(1) 材料一反映出西汉时期南方的经济处于怎样的水平?(2) 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发展的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