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535554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3.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剖析 新人教版必修4.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文剖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着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赵惠文王:赵武灵王的儿子,赵国第七个君主,在位三十三年,即前298前266年。惠王十六年即前283年。阳晋:齐邑,在今山东省郓城西。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卿:周天子及诸侯所属高级官职的通称,分上、中、下三级。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闻:闻名、出名。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蔺:,姓。宦

2、者令:宦官的首领。缪贤:宦者令的姓名。缪,姓。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第一部分(第12段),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地位高低悬殊,影响大小迥异,怎么可以合在一起写传?文章一开头,就使读者疑窦顿生,激起阅读的兴趣。这一段同时也为后文写廉颇自恃功高而鄙视蔺相如的出身埋下伏笔,为以后廉蔺之间的矛盾作了铺垫。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和氏璧:用楚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事载韩非子和氏篇。据古书记载,和氏

3、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后归秦王嬴政,为历代王朝的传国玉玺,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失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秦昭王:即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即前306前251年。遗:,送。易:交换。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地被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见:被,表示被动。即:则,就。患:忧虑,担心。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

4、找不到。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的结构,即“可使报秦之人”,在句中作动词“求”的宾语。报:答复、回复。这是描写人物出场的背景,秦以城易璧,揭开秦赵矛盾。面对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左右为难,束手无策。故事这样开头,一是将人物放在尖锐复杂的背景之中,为表现人物性格作铺垫;二是因为求人不得,才有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里打算逃离赵国跑到燕国去。窃计:私下打算。窃,私自、私

5、下。自谦之词。亡走燕:即亡赵走燕。亡,逃。走,跑。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止:阻止。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语:y,告诉。境:赵燕两国的边境。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与您结交。现在您却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

6、王害怕赵国,那情势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归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的赦免。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被。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谓逃离赵国,投奔燕国。束:捆绑。肉袒伏斧质:赤身露体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袒,。斧质:腰斩犯人的刑具。质,同锧,承斧的砧板。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质,谓砧也。古者斩人,加于砧上而斫之也。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亏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宜:应该。这里写缪贤荐才。缪贤

7、获罪,欲亡赵走燕,相如劝阻,着重指出缪贤的做法是自寻死路,说明蔺相如有非凡的洞察力,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提议缪贤“肉袒伏斧质请罪”,自认死罪而求活命,说明他有非凡的胆识。最后借缪贤之口概括蔺相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点明本文描写的中心。这段侧面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能,有先声夺人之妙,为下文的叙述张本。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寡人:寡德的人,旧时君主自称的谦词。不:,通“否”。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王曰:“取吾璧,

8、不予我城,奈何?”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池换取璧玉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国璧玉如果秦国不给赵国城池,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担负理亏的责任。”而:如果,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曲:理亏。均之二策:衡量予璧不予璧两个计策。均,同钧,权衡,比较。负秦曲:使秦负曲。负,带双宾语,对前一个宾语“秦”是使动关系,对后一个宾语“曲”是一般动宾关系。王曰:“谁可使者?”赵王问:“谁可以出使呢?”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

9、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真的是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池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没有给赵国,我将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必:如果确实,若硬是。奉:通“捧”。请:动词,表示敬意,请允许我。完: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赵王就派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这一段写赵王召见,从正面初步显示蔺相如非凡的才能。秦王求璧,使赵国面临三大难题:予璧还是不予;予璧,秦城不可得,怎么办;谁能出使秦国。所以,赵王召见蔺相如,立即摆出这三大难题。对于第一个问题,蔺相如说:“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审时度势,从“秦强赵弱”的

10、大局出发,不可因一块璧玉而殃及国家安危。对于第二个问题,蔺相如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说:“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说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他有总揽全局,把握主动的超群才干。最后,蔺相如自告奋勇,慷慨赴任,“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则“完璧归赵”,保证既不“见欺”,又不受辱,将赵国君臣久而未决的疑难一一化解,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初步得到展现。第35段,描写蔺相如出场。这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前奏。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章台:秦离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故城西南角的渭水边。奏:呈献、进献。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

11、皆呼万岁。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传以示:传观,传下去看。以,连词,连接“传”与“示”。美人:指妃嫔。左右:指侍从。相如献上璧玉,秦君臣一片欢腾,山呼万岁,庆贺骗璧成功,眼看故事到此结束。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玉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点给大王看。”前:用作动词,走上前。瑕:玉上的斑点,疵病。王授璧。蔺相如一眼看穿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不是正式接见外臣的处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狂呼万岁庆贺诳骗成功,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于是顿生一计,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秦王不知是

12、计,复授璧。相如将璧取回,主动权在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捧着璧后退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向上竖直,像要把帽子顶起来,对秦王说。授:交、给。却:退。怒发上冲冠:这是夸张的说法,用以形容极其愤怒。“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国和氏璧。发书:发信。悉:全、都。负:凭仗、依恃。空言:口头上说的话。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

13、相欺,况大国乎?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以麻布、葛布为衣,故称。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而且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逆:违背,触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送出国书。斋戒:一种礼节,古人在举行典礼或祭祀之前,须先沐浴更衣,不茹荤酒,静居戒欲,以示虔诚庄敬,称斋戒。书:国书。庭:通“廷”,朝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严:用作动词,尊重。修敬:表示敬慕,

14、修,整饰。此谓斋戒、拜送、修敬、皆是临时设辞,以斥责秦王之倨。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玉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列观:一般的宫殿,此指章台。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秦对赵使不尊重,故不在朝廷接见。倨:,傲慢。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处境危急,这里是逼迫的意思。得璧不等于得胜,蔺相如孤身一人陷于虎狼之国,怎

15、么办?惟有以死相搏,于是“持璧却立”,远离秦王,获得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自由;“倚柱”,构成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条件;“怒发上冲冠”,显出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决心。同时,慷慨陈词,说明“献璧”“复取璧”的缘由,指责秦“无意偿城”,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此时矛盾激化,蔺相如没有了回旋的余地。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蔺相如拿着那块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睨,斜视。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从这里而往东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破:形容词使动用法,

16、使破。有司:官吏的通称。古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此指专管国家疆域图的官吏。案图:查明地图。案,通“按”,审查、察看。都:城。就在蔺相如欲持璧击柱之时,情节也因此急转直下,秦王“恐其破璧”,答应予赵城。从表面看,相如献璧,秦王予城,至此大功告成。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作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度:,忖度,推测。特:只,只不过是。诈佯为:诈,诡计;佯为,假装作。另解,“诈佯为”三字同义复用,为,通“伪”。“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共传:共同传扬,即公认的意思。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