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532612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迅的文学可以“治愈”伤者(绍兴晚报2011年9月26日)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代田智明关于鲁迅,在中国历来有一个问题,所谓的“三家”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于这个问题,在中国世纪80年代以来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议论,但“三家”之中,文学家没有争论的余地。不过,鲁迅是怎样的文学家呢?我以为,他不是战斗的文学家,也不是纠葛苦恼的文学家,我主张鲁迅是治愈的文学家,鲁迅文学对于陷于受挫而失意的人,常常会给予很大程度的治愈。二战前,有一位国际共产主义者叫尾崎秀实,受佐尔格国际间谍事件的连累,被日本警察逮捕处刑了,秀实的异母弟弟秀树,后来成为日本大众文学的研究家。他回忆过,当时作为反叛者的亲族,被世间冷眼看

2、待,感觉到孤独寂寞,那时他爱读鲁迅的小说,获得了很多安慰。还有一个中国的例子,“文革”时期,许多青年知识分子被当成“反革命分子”或者在上山下乡运动时被下放农村。他们中间的一位后来成为中国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的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后记里说过,我们正在经历着当年鲁迅类似的精神探索的历程。鲁迅“就是这样在这非常的年代开始与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发生了心灵的感应”。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的文学安慰、鼓励、治愈了很多处于困境的读者。可以说,治愈也是鲁迅文学的本质因素。英文版鲁迅作品普及较广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寇志明鲁迅的小说早在1926年有美国的英译本阿Q正传,销量颇广,到1929年已经3

3、次印刷。之后有斯诺和姚克合译的活着的中国(1936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王际真翻译的鲁迅选集(1941年)等。最近两年,英国有名的企鹅丛书出版社新出版了英国伦敦大学中国历史讲师蓝诗玲的新译文阿Q正传以及其他中国故事:全鲁迅小说英文集(2009年)。这本书的出版对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普及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家公司的发行是面向全球的,而且译本不只包括呐喊和彷徨,还有故事新编,一共416页,可以算是最全的单行本。但译文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让一名美籍华人女作家写后记,写得很主观,对鲁迅作品进行了歪曲,低估了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鲁迅评论在前苏联影响较广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梅德韦杰娃澳利娅

4、中国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鲁迅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很难用语言来评价。这位伟大的中国天才作家的作品至今仍然没有失去意义。他的作品在前苏联不止一次被出版并得到高水平研究。与欧洲其他语言相比,前苏联的鲁迅评论更为广泛。在1932年至1975年间,各界关于鲁迅的论文已发表220多篇,甚至还出现了“鲁迅学”这一概念。甚至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对鲁迅创作遗产的研究也未消失,反而获得了特殊地位。藤野先生是一篇未完成的大作日本爱知大学文学部葛谷登藤野先生是一篇未完成的大作,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感想,鲁迅或有意或不得已对作品的细节铺陈多有抑制。我感觉仿佛是在逃难的车中于膝盖上摊开的稿子上疾书,到站时勉强写完

5、并立刻寄送出版社发表那样的作品。例如“笔记事件”,“笔记事件”在作品中处于中心的位置,现在我们希望能有更为详细的描述,然而鲁迅并没有多讲,我感觉是因为出于紧张、紧迫的状况之下的缘故。在这种状况下写就的藤野先生一文,仅就这一点而言,作为要传达给我们后代的信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把作品中的事件与当时的具体事实加以核对的时候,却发生了差异,“日暮里”这个站名,在鲁迅当时赴仙台的时候并不存在。这亦是一个恰到好处的例子,虽说这个站名不存在,但在作品中,“日暮里”一词所含有的意义非常重大,这并非鲁迅无视事实或记忆有误,而是因为没有时间在作品中调和事实与“事件”而造成的。日本也有“吃人”说法唯有鲁迅“说”

6、出来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教授李冬木狂人日记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作,作品主人公是一个“狂人”,其给读者带来最具冲击力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意象的创造,即“吃人”。我作过一个统计,在狂人日记中,仅有4870个字,而“吃人”就提到了28次,平均每170个字就出现一次“吃人”,其作为核心词语支撑和统领了全篇,成为表达作品主题的关键。而在日语中,“吃人”一词的汉字写作“食人”。我以“食人”或“人肉”为线索,调查了相关文献并获得初步认识:日本近代以来关于“食人”或“人肉”言说,发生并成型于“明治”,完善于“大正”,延续到“昭和”乃至现在。那么,明治时代为什么会出现有关“食人”或“人肉”的言说呢?文明开化显然是

7、一个基本的大背景,另外知识的开放、扩充与“时代趣味”都是重要的具体要素。在与鲁迅同时代的日本人中,熟悉明治以来“食人”研究史的不乏其人,而在此“知识”基础上获得“在我们这个社会,虽然没有物质上的吃人者,却有很多精神上的吃人者”这一认识的学者也不乏其人,却并没有相关的作品诞生,只是由于鲁迅对中国历史也发生同样的“乃悟”,才注定要以高度提炼的作品形态表现出来。周氏兄弟的不同“时差”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小川利康“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两人从小一同在三味书屋接受传统的思想教育,青年时代又先后到南京学堂学习,后都东渡日本留学,可以说两人的成长环境和学问根底几乎一样。后来兄弟失和,可不可以说是兄弟之间的时差

8、产生了不同的思想风貌?”周作人很早就开始关注白桦派的文学,并情有独钟,白桦派主张“理想主义”,而这是鲁迅万万不能接受的,因而兄弟俩思想上开始产生了分歧。后来,在厨川白村的作品上,两人也分别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厨川的近代论从个人与近代论之间立论,个人面对社会则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感到孤独与悲哀,面对灵肉不一致的生活则感到苦闷痛苦。对于这点周作人是赞同的,而且厨川对周作人的影响仅限制在文艺理论上,而不在于文学作品。虽然鲁迅同样也受到了厨川的作品影响,但由于受影响时的环境不同,鲁迅眼里的厨川是一个文明评论家,与周作人的接受方式相比,鲁迅也更为广泛。如此不同时期接受厨川的影响,导致兄弟俩走向不同的方向。撰文记者钟宏娇钱峰张科勇王薇胡诚浩实习生吴媛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