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530826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世纪之交科学随想说课稿一、说教材: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其主旨是: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能使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基于此,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目标: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2.了解课文内容:新事物出现的原因,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等。3.掌握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4.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其中的重点是:了

2、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二、说教法:学习这篇事理说明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辩、对话、交流,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为此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创造情景,以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三、说学法:学生阅读这说明文要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默读,通过集体探究理清作品的思路,领会文章的道理,并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反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本文宜采用“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等学习方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启思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

3、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二)、作者简介(教师自己说出,多媒体展示)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三)、介绍文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多媒体展示,学生快速看)(四)、出示本课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

4、后开始课文的学习。(五)、检查自读情况,整体感知,理清结构。1、字音(宜抽一成绩较好的学生,起来朗读,再打出来,可以节约时间)几()乎光纤()趋()势芯()片挠()头聘用()着()眼点弥补()胆怯()2、词语(直接打出)无穷无尽归根到底与日俱增层出不穷创新辩证弥补着眼3、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4、教师:根据课件上显示的文章主旨,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这样理解会比较快)5、完成表格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异同(让学生探究式合作)美国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哲学相同点都能鼓励创新不同点适应对象及后果对前3040的学生很有益,比较容易成功。对后3040的学生很有益,

5、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学习方式跳跃式学习,很有自由度,自己可以探索很多东西按部就班的训练,扎实,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能学到的东西。6、杨振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区别对待。(六)、课堂练习(分小组布置任务,然后集体完成。)A、学生找出主要的说明方法。集体完成并更正。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B、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词

6、能否去掉,为什么?见课件。c、阅读课文3、4段,完成练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本段说明的重点)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拓展:你学了本文之后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多点自由思考习惯和创新的意识,尽量弥补中国试式教育的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