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知识点.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530570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五单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五单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五单元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五单元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知识点.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庐山云雾一 背景庐山是我国也是世界级名山之一,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相信同学们一定还能熟练地背诵出来。庐山不仅有喷雪如雷的银泉飞瀑,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还有俊奇巧妙的园林建筑,而它最吸引人的还是那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庐山的云雾像苍茫的海,像薄薄的纱,把庐山装点得虚无缥缈,如人间仙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不但可以带你领略庐山云雾的奇妙美丽,而且向你揭示了庐山云雾形成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二 初读课文,了解庐山云雾的奇妙美丽,品味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找出描绘庐山及庐山云雾的语段:庐山:平地拔起、雄伟壮

2、丽、高耸入云、重峦叠嶂、雄奇挺秀;庐山云雾:红绿相间、绚丽夺目、隐没于一片云海之中,云雾飘荡、飘然而过、一股云流、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中 找出使用的比喻句,体会其作用:也有像波涛起伏的连屏;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浓云如烟雾;淡云似的薄纱;好像一条瀑布使用比喻的修辞,使对庐山及庐山云雾的描述更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朗读苏轼赞美庐山的诗,思考: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有二:一是庐山山势险峻,层出不穷; 二是由于庐山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日子里都被云雾掩蔽。再读课文,梳理有关庐山云雾的科学知识: 一般云雾的成因:是由低层大气里的水汽凝结而成的。 雾的种类:暖雾、冷雾、冰雾。 一般山区云雾多

3、的原因:山下气温比山上高,往山坡上升的空气湿度很快饱和,多余的水汽就凝结在灰尘上形成了雾。 一般云雾的危害:阻碍废气的排散,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交通安全。 除雾的方法:撒播干冰,喷洒液态丙烷,使用喷气引擎,播撒氯化钙。 三读课文,找出文中使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列数字:每年平均雾天是一百九十五天,尤其以5月份雾天最多,平均有二十一天。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庐山雾多的特点。 下定义:气温高于零摄氏度的叫做暖雾,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叫做冰雾。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了暖雾和冷雾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把雾分成暖雾、冷雾两种,条理清晰。 举例子: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在没有风的天气

4、里,城市里的雾常常经久地弥漫在空中,市工厂排出的废气由于雾的阻碍,散布在低层大气中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具体地说明了雾的危害。 四读课文,看文章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衔接过渡的:找出文中设问的句子,思考其作用: 庐山为什么多雾?庐山的云雾又为什么那样变化莫测、景色迷离呢? 一般山区雾都比较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云雾既然能给游览胜地增添优美的景色,为什么还要进行驱散云雾的研究呢?这些设问句都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三 总结归纳:课文主要介绍了庐山云雾的神姿仙态和它的成因,简单介绍了一般云雾的种类、危害、除雾的方法,把描写景物和说明事理有机结合,语言形

5、象而准确。大自然真是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大书,既有如画的风景给我们美的享受,又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22 黄陵柏一 作者资料: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二)黄帝和黄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被称为中国第一陵,在黄陵县

6、城北l公里的桥山之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朝圣旅游的胜地。千百年来,每逢清明,来此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姓姬。曾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轩辕丘),取名轩辕。祖籍有熊氏,乃号有熊。又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葬于陕西桥山。黄帝以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人史册。二 (一)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二)分组讨论,看看本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13自然段:介绍柏树的整体形象。419自然段:介绍“柏谱”。20自然段:自我反思。(三)朗读课文

7、,然后讨论,这些柏树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提示:山下柏:象征着身负重荷力争向上的精神,他们暂时未能征服命运,但精神之火却代代相传,永不熄灭。坡坎柏:象征着身处险恶之中却仍能以昂扬的姿态向上,充满勃勃生机的精神。“十分努力”写出了坎坡柏努力生长的积极状态。平地柏:写出了一种身处安逸环境,不思进取,只求雍容浮华的生存状态。屈柏:象征着一种苟且偷生、卑躬屈膝的生存状态。这种精神为人不齿。“俯”“作拜求状”形象地写出了屈柏的状貌及姿态。夹石柏:象征着在灾难压力之下仍然顽强生存,直到冲破压力反败为胜的精神。(四)你觉得这一课在写作方面对你有何启示?提示:1用拟人化手法写物。本文作者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8、把柏当作人来观照,生动形象,立体地刻画了各种柏的生存状态,令人读来觉得趣味横生。2以物喻人,蕴含哲思。在本文中作者借柏喻人,将对各种人生状态的思考巧妙地寄喻在柏树上,既形象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五)思考讨论:1文末说:“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你认为作者会是文章柏谱里介绍的15种柏树中的哪一种呢?2作为黄帝的后代,面对着中华民族的始祖,你想做一棵什么样的柏呢?课外思考: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古柏行中咏柏的名句。古诗中咏柏的句子还有很多,你能写几句吗?(至少1句)2古人常把柏树和松树并称“松柏”,用它们的

9、坚贞劲直来比喻人的高尚节操。你能说说有关松柏的成语吗?(至少2个)24雨的四季一 作者介绍 刘湛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 、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朗读课文 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二)分小组讨论,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对雨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春雨:美丽、娇媚 夏雨:热烈而又粗犷 秋雨:端庄而又沉思 冬雨:自然、平

10、静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三)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交流、讨论,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注:此处可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春雨,但也可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操作,不给定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个基本要素是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学生可读、可写、可朗诵自己心目中的雨景,不拘一格。) (四

11、)师生在充分欣赏了四季雨不同的美景后,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点训练了通过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自己鉴赏散文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明确,课本是为我们自己以后能够独立地鉴赏文章服务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不必局限于固定的题目、答案,要学会自己去寻找美文,鉴赏美文。 四、思考并完成根据本文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

12、的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24 大自然的语言一 文体介绍这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学习重点。本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其作用何在,以及所举事例能否用别的例子代替,这是学习的难点。 说明文的教学要体现文体特点,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通过学习,掌握说明文的特征,以便能学以致用。 二、学习字词。(出示小黑板或用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耕种

13、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三、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 文章结构 (一)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提问:描写一年四

14、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答: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冰雪融化,草木前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让人想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

15、如见其景。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生默读这两段,然后总结段意。 第二自然段: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提问:本段以什么为例来说明何为“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杏花传语耕地桃花暗示种谷子 候鸟去来布谷鸟唱歌割麦插禾 本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本段扣住“草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