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528391 上传时间:2024-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凭借文本感悟真情.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凭借文本 感悟真情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4、再见了,亲人 一、凭借文本,领悟情感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 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 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老师们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从题目入手。让 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 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 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 斗中建立了

2、深厚的友谊。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 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 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 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 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 相同,在教学中可以对第一段做详细的讲解与指导。可以这样设计:“志愿 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 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

3、合眼, 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 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 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 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 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 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 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可以抓住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 大娘“失去了唯一的

4、亲人”,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中的 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 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 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 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 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 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三)、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 可以很好的设计引读,更好地让

5、学生抒发情感。对于最后一自然段可以这 样设计引读: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 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 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 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 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 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15、金色的鱼钩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 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6、,而不惜牺牲自 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 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 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 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 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 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 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

7、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 品质的教育。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四、抓人物描写,感悟人物品格 这篇课文作者对老班长的形象塑造很有特色,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 1、外貌描写,突出忠诚。“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 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斑白了。”这过早憔悴衰老的外貌,让我 们体会到他为革命是怎样的操劳。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外貌

8、的“瘦”,反 映出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这正是他对战友、对党的高度忠诚和满腔热爱 的写照。 2、动作描写,体现艰辛。老班长为了钓鱼,“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 钓”;为了鱼饵,“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夜寻野草,还得“一棵一 棵地摸”。这一连串感人肺腑的行为,让人体会到老班长钓鱼的辛苦、艰难。他 分明在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支撑着。 3、神态描写,活现内心。“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 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 神态,表现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战友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 品质。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

9、”;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 一丝笑意”。多么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 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4、语言描写,牢记重托。“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 可不要告诉别人。”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 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忧半点儿。“小 梁,别浪费东西了7你们吃吧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他分明把生的希望让 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念念不忘党的重 托,念念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呀! 由于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

10、人至深的故事。教学本课,可 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根据自己的了解讲一讲长征 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使学生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应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 16、桥一、如何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 这篇课文对于老师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想说的详细一些,主要和老 师们交流如何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 1、课文16自然段: 课文语言精炼,1-6 自然段运用大量简短的句段,突出表现了洪水突来时 的危急,而村民的恐慌则与后文中老汉的镇定形成鲜明对比。教学

11、时,可以引导 学生抓住描写山洪和村民表现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当时形势的严峻。 (1)体会洪水肆虐 学习描写山洪的语句,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洪水的 句子,读一读,初步感知洪水来势凶猛,情势越来越危急,继而通过想象画面、 补充录像资料等方法,结合语言文字加深体会洪水的肆虐;第二步,引导学生思 考:作者是怎样把这危险的情势写出来的呢?再读句子,体会简短的句段读起来 给人以紧迫的感觉,起到烘托紧张氛围的表达效果;第三步,渲染情境指导朗读, 读中体会愈加危急的险情。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使学生既感受当时 的紧张氛围,又领悟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村民恐慌 描写村民

12、恐慌的语句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1-6 自然段的方式,读中感悟村民 因恐慌导致极度混乱的局面,为感悟老汉形象奠定基础。 2、课文727 自然段: 课文第7-27 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集中体现了老汉作为一个老党员无 私无畏的胸怀。而课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人物关系,使通篇充满悬念。教学时,可 以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品析精彩句段,感悟老汉的人格魅力,体会表达效果。 可以经历以下几个层次: (1)、推敲词句,初悟“桥”之伟岸 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就感人之处做批注、写体会。然后抓住第8 自然 段中突出表现老汉形象的词句,揣摩角色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效果。 可以这样进行:先抓住老汉的“不说话”与村民

13、的“乱哄哄”,对比体会老汉的 镇静、沉着。再引导学生想象:老汉此时一言不发,心里想的是什么?从而理解 老汉时刻将村民的安危放在心上。然后抓住“他像一座山”一句,引导学生思考 不写这一句行吗?为什么要将老汉比作“山”?通过对比句段,体会到老汉的威 严,体会他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 深入感悟老汉崇高的英雄形象。 (2)、巧抓矛盾,精析“桥”之崇高 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生命。课文14-23 自然段就生动地刻画了两处矛 盾,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老汉先把小伙子“揪”出来,又把他“推”上 木桥;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后又“推”他快走。这里的矛盾正是引人深思

14、之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文,找出矛盾,再交流体会老汉“一揪一推”背 后的矛盾复杂心理,从而体会“胸怀大如天,父子情似海”的人性之美。 如何透过“揪”字,体会“胸怀大如天” 抓住“揪”字,想象交流:“揪”出来会怎样,“不揪”又会怎样?体会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意味着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再联系下文,动情小结:“被揪 出的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也可能是他唯一的儿子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 汉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揪了出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从老汉清瘦 的脸庞、普通的衣着、镇定的神色,深刻体会这平凡普通的形象背后是超越常人 的胸怀。 如何抓住“推”字,体会“父子情似海” 引导学生从第19、20 自然段

15、中找到两个“推”,从父子相同的举动中体会 父子情深,丰满人物形象。 巧换词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4-23 自然段一直写“老汉”和“小伙子”,结尾才点明他们是父子关系。 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重新审视人物形象。出示这一部分,将“老汉”和“小伙 子”分别换为“父亲”和“儿子”,引导学生再读,并借助句式:“父亲从队伍里 揪出儿子儿子啊,_;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想象补 白,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和父子深情。 (3)、回归课题,探究“桥”之深意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但为什么以“桥” 为题?从而深刻体会课题所蕴含的深意,突破教学难点。 (4)、品味写法

16、,领悟结构之妙 课文巧设悬念的结构方式,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教学时,可先把结尾 去掉,引导学生体会没有这个结尾,虽然故事依然完整,但人物关系却不明确了, 从而领悟到这种写法使情节跌宕、出人意料,充满悲壮色彩,同时这样结尾也表 达了作者对老汉的无比崇敬。 通过以上学习,人物形象已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最后可引导学生为老汉 写碑文。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多种思路,可以代作者写,代村民写,代老太太写, 也可以作为读者写。以此使学生思绪在笔端流露,情感在碑文中升华。 17、梦想的力量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 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