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操作技术.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52713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针灸操作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操作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操作技术.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针刺前准备 (一)毫针的选择 在选择毫针时,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如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较粗、较长的1毫针;反之,若女性、体弱、形瘦,且病变部位较浅者,就应选用较短、较细的毫针。,至于根据腧穴所在具体部位进行选针时,一般是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选针宜短而针身宜细;皮厚肉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用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临床上选择毫针应长予腧穴应至之深度,针身应有部分露在皮肤外。如应刺入0.5寸,可选用1寸的毫针;应刺入l寸时,可

2、选用k 5_2寸的毫针。(二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内等。 1.针具器械消毒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汽灭菌法为佳。 (1)高压蒸汽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汽锅内灭菌。一般在98一147kPa的压强,115一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2)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一60分钟,?取出用无菌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也可置于器械消毒液内浸泡,如“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瓤时间进行浸泡消毒。直接和毫针接触的针盘、针管、针盒、镊子等,可用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

3、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经过消毒的毫针,必须放在消毒过的针盘内,并用无菌巾或消毒纱布遮盖好。 j T(-3)煮沸消毒法将毫针等器具犀纱布包扎后,放在盛有清水的消毒煮锅内,进行煮沸。一般在水沸后再煮l520:分钟j亦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易造成锋科的金属器械之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使戚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从而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2医者双手消毒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3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脱碘。擦拭

4、时应从腧定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穴位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4治疗室内的消毒针灸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治疗台上的床垫、枕巾、毛毯、垫席等物品,要按时换洗晾晒,如采用一人一用的消毒垫布、垫纸、枕巾则更好。治疗室也应定期消毒净化,应保持空气流通,环境卫生洁净。 (三)体位的选择 针刺时患者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韵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

5、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二、进针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人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手法操作等。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

6、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有以下几种:(一)单手进针法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法三指并用,尤适宜于双穴同时进针。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体,中指尖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人,不施捻转。针入穴位后,中指即离开所针之穴,此时拇、食、中指可随意配合,施行补泻。 (二)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迸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剌人腧穴。此法遗宜于短针的迸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

7、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临床上也有采用插刺进针的,即单用右手拇、食二指央持针身下端,使针尖露出23分,对准腧穴的位置,将针迅速刺入腧穴,然后押手配合将针捻转刺八一定深度。 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蒯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II9上端将针刺人,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以上各

8、种进针方法在l簿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舒和减轻病人的疼痛。 (三)针管进针法 将针先插入用玻璃、塑料或金属制成的比针短3分左右的小针管内,放在穴位皮肤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柄一击,使针尖迅速刺人皮肤,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和惧针者。也有用安装弹簧的特制进针器进针者。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施术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病人体质、病情需要和针刺手法等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一)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而

9、确定的。一般分为以下3种角度: 1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 3平j#llt即横刺、沿皮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触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二)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人人体内的深浅度数,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从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部位等方面做一介绍。 1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 2体质对形瘦体弱者,

10、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4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厚处的腧穴宜深刺。、。四、行针手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对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

11、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 一般应掌握在180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二)辅助手法 行针的辅助手法,是行针基本手法的补充,是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刺感

12、应为目的的操作手法。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 1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以加强针感,勘气运行。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

13、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 6震颤法针刺人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j五、单式补泻手法 (一)基本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

14、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播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二)其他补泻 1疾徐补泻又称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人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人为泻法。 3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5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六、留针与出针 (一)留针法 将针剌入腧穴并施行

15、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留针的目的是加强针刺韵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做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 (二)出针法 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做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