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527126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疑三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以M县D小学四年级为例摘要:教育改革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本位。本文根据M县D小学四年级正在试行的一种新的“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研究其在四年级数学课堂中的运用。首先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内容、数学新授课的操作流程、数学新授课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案、教学设计的分析,指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出在新课改条件下,针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提升。以此,希望更多的一线教师关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关键词:三疑三探,数学,主体性

2、,能力提升1.“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教育发展的模式、理解教育的本质、探究学习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揭示。具体落实到数学方面,我国提出了新的课程改革,课改中突出了人的发展,突出了数学教育育人的本质。指出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理性精神,认识数学的价值,将学生的数学学习重点由结果扩展到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广大一线教师对新课程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存在着困惑和疑虑。尤其是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既能继承和发扬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新课程

3、的理念,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什么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一种良性的教学,已经获得全国教学的优秀示范荣誉。笔者认为这种优秀的教学模式不只可以应用于中学教学,同样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教学。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就整个课堂操作步骤来说还应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所以用八个字更能全面地涵盖这一教学模式的全部过程,即“三疑三探,运用拓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分为四种课型,分别是新授课、试题讲评课、习题课和复习课。下面以新授课为例,进行详细描述。3. “三疑三探”新授课操作流程

4、3.1设疑自探(5-10分钟)(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经学生浏览教材后,直接提出问题;若课前已安排预习(不准下发导学案),由学科组长提前归纳整理本小组预习中产生的问题,教师板书归纳成自探提纲。教师及时给形成自探提纲有贡献的小组鼓励并加分。(2-5分钟)(2)学生独立自探,书面整理有关内容。(这个环节要留足时间,避免形式)。(5分钟) 3.2解疑合探(17分钟)(1)围绕自探提纲,先在小组内交流自探成果。学科组长安排有序,主要对自探中的难点进行探讨整理、达成共识。小组交流快结束时出示展示分工及要求。(3分钟)(2)围绕展示分工,在学科组长的指导下,由展示人归纳整理后,迅速板

5、书到黑板划定的位置上(必要时还要写清解题的思路等)。如果不需板书,则等待投影或口头展示。展示快结束时,出示评价分工及要求。(4分钟)(3)按分工逐题进行评价,教师及时强调、补充和归纳,难度大的问题要讲解。学生评价要节约时间,切忌长篇大论。先打分,接着陈述扣分原因,然后强调解题关键,最后提出其他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利用评分榜及时给展示评价人计分,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其他学生也要双倍加分。(10分钟) 3.3质疑再探(5分钟)(1)给学生半分钟的反思时间,启发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课堂时间充足,先在组内质疑和答疑,解答不了的问题再提到全班解答;如果时间紧张,可由学生直接质疑,全班学生争相解答。有

6、价值且有争议的问题也可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解决,及时给质疑和答题学生加分。(2)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直接解答。属教材以后重现或科学仍在探讨的问题要给学生指明,属于课外实践探究的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课下带着兴趣探究。 3.4运用拓展(7-13分钟)(1)教师结合本节重点、难点、易混点等知识内容出示明确而具体的导向信息(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编题。(2)展示交流与练习,只需口答解题思路或编题意图即可。(3)围绕同一背景材料,教师出示高考真题或预设习题,讲编题意图,同学生编题作比较,鼓励信心,开启方法。(4)及时给编题者、抢答者、补充者加分鼓励。(5)师生反思与总结。(6)学科班长评价

7、(确定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编题之星、诺奖希望小组等)。注:新授课的重点在“设疑自探”以及“解疑合探”中的“评价”环节,部分课堂甚至可以取消“运用拓展”环节,放在习题课上专项训练。“解疑合探”环节,学生“质疑”也属于“质疑再探”环节范畴,无需单独割裂开来。若课前未预习,“运用拓展”环节占用的时间应较少或取消该环节;若课前已预习,则此环节可适当加强。4. “三疑三探”优势分析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较好的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基本理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8、和数学素养。这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机遇,是一种责任,也提出了跟高的挑战,既要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也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观念和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更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提高我国的数学教育水平。5. 面对“三疑三探”,教师应该怎么做5.1教师需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随着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教学评价等学科的发展,许多新的理论能够用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才能更好的运用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和谐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新课改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师只需备好上课的内容

9、和提问的问题即可,新型的课堂例如“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均由学生完成,而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这需要教师对课堂有更好的把控和推进,也需要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教材之外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指导于实践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按照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同时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5.2教师需提高设计自探问题的能力对于一节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前20分钟也是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要在这段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保证整节课的顺利进行。从情境的引入就应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讨论探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好的情境

10、引入才能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给出自探提纲,这个对后面的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设计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成功的自探提纲才能引导学生后面的讨论学习符合本节课的课程要求,师生才能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所以自探提纲对于疑探式的教学模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多学习,通过自学,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等方式,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5.3教师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对于他适应社会,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

11、助。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环节设疑自探中的发散提问应该方法多样,内容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发学生的猜想,提出相应的问题,避免问题只局限于表面的看到了什么和想到了什么?在后面的环节解疑合探和质疑再探中始终贯穿“质疑”,这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运用拓展环节学生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自己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5.4教师需注重在不同内容的课堂上过程教学与结果教学的平衡对于数学课程的不同课型,如新授课、试题讲评课、习题课和复习课,教师

12、需把控好过程教学与结果教学,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提前想好情境引入,好的引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进入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留心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的给与帮助,保证小组讨论的重点不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课堂展示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想要的问题时,这时候教师要能及时的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对于不在本节课解决的问题可以课后解决或者说明是以后的课程中将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教师的良好引导和组织才能使得整堂课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应注重课堂上的过程教学与结果教学的平衡。参考文献1柏伴雪,曹壮伟.引领课堂教学革命,打造河南教育名片J.科教精英,1994-2013.2朱艳.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表征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N.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2):29-34.3贾学琴.注重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N.中国商界:教育科研,2010,4(196):158.4曹一鸣,黄秦安.数学学习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