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526003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认识人们无论是从事教育理论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要想将工作做好,一个基本的条 件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学习教育学就是从不同方面帮助教育理论和教 育实践者形成这种全面的认识。本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帮助学习者认识教育:什么是教 育;教育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教育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对教育概念的分析侧重于从理念 上来认识;对教育要素的剖析侧重于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一、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这些用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再一类

2、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在这三类用法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二)“教育”的词源与用法教育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 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是“e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是“erziehung”,三者均起源于 拉丁文“ educare”。教育的西文起源Educare Jeduceree+duceref教育引导儿童达到完满I引出 J出+引导教育的中文词源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人,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 展和深化。

3、“教”、“育”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从词源上看“学”与“教”是统一 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在甲骨文中,像有人在旁执鞭演卜, 训导小孩学习的形象。“育”在申骨文中像妇女育子之形。在先秦古籍中,大都只用一个“教” 字来论述教育的事情。(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见得就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实际上,在20 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 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为多。)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一句(孟子人生三大乐是:父母

4、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 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先秦古籍中,教作为词来使用明显扩展了其意义,那就是被赋予了“育”的含义, 表示教的目的。如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所赐予的称作性,顺从和发扬本性称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和推广,叫做“教” 即, 修道即为教育。引导人的行为遵循善良的天性为目的的活动叫做教。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是集中地体现在人们有关“学”的论述上,如学记(无名氏)、 进学解(韩愈)、劝学篇(张之洞)。因此,我们这里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的词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连续不断的社会危机、民

5、族危机的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广 开民智,兴学育人,培养经世致用的新型人才。甲午战争之后去日本留学的一些人就开始了翻 译日文教育学书籍的工作。由于日文中有“教育”和教育学”一词故翻译过来的有关“兴 学”的活动和理论就称之为“教育”和“教育学”在学术界的影响下,朝廷大臣呈递的奏折 中也渐渐地出现了“学”与“教育”交互使甩“兴学”与“普及教育”并提的情况,但一开 始还是以“学”为主,如整个教育事业称为“学务”,国家教育机关称为“学部”,下设“劝 学司”、“劝学所”,学部中有“学臣”,劝学所中有“劝学员”等。1906年,学部才奏请颁布 “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

6、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 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 的一个语言学标志。这一词源学上的意义,反映出东西文化的一种深度内在的区别:中国的“教”“育”强 调的是儿童要学习外在的规定的立身之内容,强调成人对儿童的养育,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 式引导人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而西方 强调的是将儿童潜质的导引作为教育的内涵。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西方中国教育方法内发论(注重引导、启发心智)外烁论(强制灌输)教育内容宽泛(崇尚自然)儒家经典(崇尚书本)(三)“教育”的定义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教育都不是实物名称,而是活动名

7、称,都是把教育看成一种活 动形态的存在,而不是实体形态的存在。1、教育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 实践意识和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互动的根本区别。人类的许多 活动都对人的发展产生作用和影响,但是,哪些是教育活动,哪些不属于教育活动,其根本 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诸多的有目的 的活动中,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甚至具有明显的育人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社会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活动的直接指向就是有目的 地培养人,培养人

8、是教育的立足点。从这个角度说,一方面,尽管我们可以从广义的角度理 解教育,但不能把教育泛化为一切有目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我们理解教育时, 又不能无视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教育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 素的制约,教育有其特定的价值属性,也不能忽视教育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政治、经济 等方面的功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问题。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 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全赖乎于此。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 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 如果否定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也

9、就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离开了对人的培养,教育对社会 便无所作为。”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 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尽管有些教育不一定都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但从根本来说,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从教育历史发展的 总的趋势看,从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看,特别是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 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要看,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是一致的。教育要启发人的生 存觉醒和生存智慧,使人能够批判地审视现有的生存境况,明智地选择未来生存的走向,培 育具有创造新的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致力于人的发

10、展潜能的实现与提高、不断追求对生活现 状和自身现状的超越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解放。2、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凡是增进入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 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根据对“教育”概念的分析,尝试给出“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 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

11、动。这个定义首先描述了 “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 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自的。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 响就不能称为“教育”。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 “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 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 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

12、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 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 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最后,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环境。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 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特征。二、教育的要素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 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一一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 育影响”。(一)教育者“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由于“教育”定义的不同,人们对教育者外延的理 解也不相同。如果将

13、“教育”理解为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 活动,那么任何人都是教育者,因为任何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会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人的 态度、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产生影响。广义的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专职和兼职的教师,校外教育机构的 工作人员、家长等,有明确目的、独立进行的自学活动的受教育者。如果将“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那么“教育者”主要就是指“教师”,因为只有教 师才是专门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学校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 职教师。如果将“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一切有助于提高人们思想政治觉悟的人 都是

14、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贫下中农也是教育者。如果将“教育”定义为“引起学习的过程”,那么,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 教育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装有学习程序的计算机也可以算做是教育者。根据上面对“教育”的定义,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 个性化活动的人。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而不是一种实体,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 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 育者”这个概念,不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 一种“规定”。对于这样的一个概念,人们不仅应该从“类”上来把握

15、,而且还应该从“质” 的方面来把握。(二)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广义的学习者指任何人。狭义的学习者,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那些人。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教育 者”或“教师”而言的。这里之所以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 生”这 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 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第二“学生”这 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称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 没有成熟的人,这是由构成“学

16、生”这个词中的“生”字所决定的。在20世纪中叶之前,将教 育的对象看成是“学生”还是可以的;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再将教育的对象看成是“学 生”就不太合适了。这是因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 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所以,比起“学生”来说,“学习者”是一个更能 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 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 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内容、 教育材料或教科书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 育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