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52188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全册随堂优化备课资料包 人教新课标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随堂训练八年级上册人教版 备课资料包第一单元1 新闻两则疑难聚焦重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在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详略处理十分恰当,而且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请加以说明。【我的回答】这则新闻中相同的是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

2、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关于过渡自然,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内在联系紧密,还应从语言标志上去体会其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的特点。如文中前面写了“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鲁港地区”交代中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后面就用“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既交代了西路军渡江作战情况,又补充说明了上文没提及的中路军所遇之敌的情况。前面写了“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后面就写“我东路军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上文呼应。前面写了“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后面就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与之相呼应,起到了

3、紧密衔接的作用。难点1 阅读两则新闻,试着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我的回答】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难点2 阅读两则新闻,试着将两者不同的地方找出来。【我的回答】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年月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年月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

4、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2 芦花荡疑难聚焦重点1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

5、起什么作用?【我的回答】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

6、意思去见部队,则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重点2 这篇小说是怎样渲染老英雄(老头子)的传奇色彩的?【我的回答】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

7、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同时,文章着重写了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在描述这场“英雄的行为”中,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

8、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

9、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难点1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我的回答】可以想象,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3* 蜡烛疑难聚焦重点1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么产生的?试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析。【我的回答】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

10、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

11、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写老妇人安葬烈士的礼仪也很具体,例如掩埋之前“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一个一个动作都作了描写,也是很感人的。作者在诸多感人的因素之中又突出蜡烛,郑重地说明,这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从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再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

12、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重点2 学完课文,你能感受到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的回答】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难点1 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两句的含义及句中提到的“烛光”的含义?【我的回答】句中“儿子的

13、英勇”指这位已牺牲的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他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了,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他的这种牺牲将永垂不朽。“母亲的眼泪”指老妇人对这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疑难聚焦重点1 在文中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我的回答】作者先作总评,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接着作者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

14、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然后,作者引导读者发挥想像,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讲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依次说了建筑材料、陈设、装饰、园林景观。由于调动了想像力,文章显得生动,圆明园也更显得富有吸引力。接着讲述了耗费劳动之巨。最后,作者又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作比较,告诉人们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重点2 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我的回答】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

15、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难点1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我的回答】这句话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加以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比巴特农神庙要高。作者认为,作为艺术来源之一的幻想如果有一个标准的话,那么这个标准就是圆明园。在这句话中,作者高度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成就。难点2 为何说从此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雨果具有

16、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我的回答】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换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法国作家能如是说,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他的言论。如果雨果有一点奴颜媚骨,迎合巴特勒之流,迎合政府当局,就不可能仗义执言。雨果是在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他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侵略与被侵略,掠夺与被掠夺,破坏与被破坏,其性质本来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难能可贵的。雨果之所以难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