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Word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520301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鸿章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李鸿章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李鸿章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李鸿章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李鸿章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李鸿章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鸿章Word(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 绩广西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学习报告题 目: 论李鸿章组 长(姓名、学号): 罗燕云 131212Z133成 员(姓名、学号):黄雪媚 131212Z129 唐 娟 131212Z130 韦旻霑 131212Z132 肖 娜 131212Z140 王慧芳 131212Z138 杨嘉宁 131212Z110院(系)、专业、年级、班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11级、自动化专升本班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论李鸿章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

2、有爱国进取之心。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

3、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

4、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

5、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一、“壮年戎马”的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李鸿章的风雨一生,是曾国藩的一阵风让他这个投笔从戎的小人物借风扶摇而上:奉曾国藩之命整理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后在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1865年,赴河南镇压捻军,接替曾国藩为“剿捻钦差大臣”。李鸿章在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后,他精心挑选优秀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配备西式武器,坚持新法练兵,就这样,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队就树立起来了。而后在1874年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议兴起后,李鸿章亲自组建的北洋水师

6、成为清政府的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所以,在军事上,李鸿章采用西式的装备和自己的训练管理手段,在军事现代化上有着重要意义,其军事才能显而易见。二、进退两难,两害取其轻,是李鸿章的选择。大清国的“洋务”即“外交”,作为洋务首领的李鸿章不得不担起中国“外交家”的重担。然而在进退两难的夹缝中游说中,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的李中堂外,也让受屈辱而愤怒的国人从那段悲伤的日子里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洋人了解李鸿章的外交能力,是通过中英烟台条约谈判。当时,英国人的军舰进入烟台,日本军队开始向朝鲜武装挑衅,以对大清国构成战争威胁,皇亲醇亲王主张与英国人决裂

7、开战,而李鸿章的思路是:大清国不能再走外交上的一贯老路,即事端一出,动辄开战,站则必败,败则议和,和则割地赔款。于是,1876年9月,烟台条约签订。贪图更多在华利益的英国人事后说:“这个文件不明智也不实用,毫无意义,是一堆冗言赘语而已。”但是尽管洋人说面对强大的威胁,李鸿章仍能谈出一个明显存在有抵抗态度的跳跃,李鸿章还是背上了卖国的罪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挫折清政府不知海军之弱敌军之强,迫使李鸿章不得已而战。而当1895年2月17日,日军舰队开进威海卫,清政府又“不顾大国颜面”再令李鸿章前去议和。马关日本要价时,清政府给李鸿章的答复均是模棱两可的“鸿章酌情办理”。心痛

8、的李鸿章此时面对艰难选择:若采取强硬态度和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扩大,以清政府的实际军力状况而言,战争结果只有东北被全部占领;而若答应日本的条件,清政府的主权和财产损失时巨大的。“两害取其轻”,这是面对残局李鸿章唯一的选择。而这次,他成了“丧权辱国”的举国“公敌”。而每一次面对危机时拿出浑身解数出来收拾残局的李鸿章,在每次呕血签约时,却被国人视为卖国贼,只有全体军机大臣在上奏给皇帝的一份奏折里说过的“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曾令李鸿章老泪纵横。所以,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由此可见,李鸿章有卓越的外交才能,只是,在那个

9、特殊的过渡历史时期,他这种面对两难选择时避重就轻的抉择,很难被人们理解和认同而已。三、晚年倡导洋务,身先士卒,以卓越的眼光和管理才能,推进中国现代化。李鸿章是他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性人物。清王朝末世衰危、内忧外患,在不断同外国的交往摩擦中,他已经深知“师夷长技”的重要性。因此,在众多庸臣无助彷徨时,他“师夷长技”,以清醒的头脑和勇于探索、力求实际的精神,来力求腐朽清王朝的富强。其实,早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清朝其他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后李鸿章即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业:上海洋枪三局。正如前面提到的,李鸿章凭借西方的科学技术,成

10、就了当时清王朝最具战斗力的两个军队:淮军和北洋水师。然而,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据清史-奏折记载,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为李鸿章的才能和眼光所折服:早在100多年前,这个依然留着辫子的李鸿章,竟通过对蒸汽机的运转的细致观察上奏一份描述蒸汽动力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着实令人惊叹!洋务运动前期,作为洋务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持并指导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座钢厂、中国第一座机器制造厂;创办了中国近代海军舰队;差遣留学生,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化军校。这一切的一切,历史证明,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

11、使落后的中国自此走上近代化的路程。这些都阐明,李鸿章促进了近代中国军事、经济、教育、外交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近代化。但是,李鸿章的“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并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所以,就算对各方面近代化工作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他作为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却忘记了进一步推进事物的发展。所以,最后随着北洋水师的全面覆灭,洋务运动失败了,失败于李鸿章对封建权利的忠诚上,失败于他永不敢冒犯的封建制度上,使洋务运动不得不止步于无法触及封建制度的软肋上,着实让人深感遗憾。综上,我们知道,李鸿章在军事、经济、文化、管理以及外交方面确有超人的才能,但

12、仅仅因为自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正如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时势之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之才,当之无愧的实干家,几乎凭一人之力在内外周旋;李鸿章之识,个人原因加历史的局限性,无法实现;李鸿章之遇,内外忧患,处处忍辱负重。实在是悲哉!而中国人为了寻求心灵上的解脱,总是在历史的耻辱史上寻找替罪羊,就这样,作为满清核心人物之一的李鸿章便成了众的之矢。每当我看到历史书上“巨奸李鸿章”“卖国贼李鸿章”的字眼时,都感到心痛,不仅为了李鸿章的可悲遭遇而痛心,更为直到今天还没有认识到这场历史教训的中国人儿心痛。“清朝既无昏君,亦无奸臣”,正如一个学者所说,中国是输在体制上,并不是输在某个人身上,输在思想和文

13、化上,并不是输在某个人身上。李鸿章可以说是已经尽全力的将手中的权力和自己的才能运用到了极限来挽救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但是,失败了。难道这样一个拼命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末世忠诚也要被称为“卖国贼”吗?抛开本人对李鸿章的私人崇敬不说,至少从李尚的辩证眼光来看:李鸿章,确为末世清朝中的杰出之士!四、简评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人为了掩饰自

14、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件事决定了历史与后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其中所掩埋的历史事实有多少,我们谁也不知道,因而我们所给出的评论,都不能作为最终的评价标准。甚至那些史学家们给出的评论,我觉得也是有待商榷的。在我看来,李鸿章不能算卖国贼,但的确是功过

15、参半,从某个程度上看,可能过更大些。不过,我觉得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看到他所做的那些事,还要关注他的内心情感。要知道,他所做的并不一定是他愿意做的。“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此为李鸿章临死前所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从这首诗中,我们能读出什么?五、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对于侵略者,对于外交他尽力了,但对于中国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没有带领中国走向富强,他的洋务、派留学生、组建北洋海军、都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也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洋务的失败、北洋舰队的失败、作为北洋舰队的统帅、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李鸿章对自

16、己的评鉴“为破屋子修修补补的裱糊将”,说明晚年的李鸿章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优越,而他没有也不敢去推掉那间破屋子,再去建一座新的。说明他的软弱行为和封建的本质同时也是在维护自己,在不触动封建体系的一切运动都注定是要失败的,封建体制下的洋务、海军都只不过是“披着狼皮的羊”终究是打不过狼的。作为北洋舰队统帅慈禧为其自己寿宴挪用巨额军费,难道李鸿章不知道军费意味着什么,孰轻孰重难道他不知道吗?他没有劝谏、也没有阻止,这有说明什么,一个为军费而愁的北洋大臣死后而有巨额财产,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也是历史的错误吗?也是帝国主义的强逼吗?他的一切都是在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带中国走向富强的李鸿章终究还是个失败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