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510430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本文多用比方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驾驭“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3.驾驭“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实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育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驾驭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驾驭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

2、段。一、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害,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假如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闻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害,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闻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找寻答案吧!二、解题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其次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

3、思的状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争论文,是文体的一种。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与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

4、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3.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醒悟地看到了在旺盛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三、整体感

5、知1、老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四、研习第一自然段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老师与其他学生正音。2、老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驾驭状况。4、分析回答问题:(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其次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峻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其作用何在?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方,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纳剧烈、显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相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答:开篇并没有干脆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五、研习其次段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老师与其他学生正音。2、老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驾驭状况。4、分析回答问题:(

7、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3)本段采纳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尽情傲物。(总结历史)比方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允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

8、主见“竭诚以待”是一样的,那当然是可行的。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六、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学问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建历史出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究竟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2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9、;区分文中“根本、以为、虚心、尽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主动意义。3、学习魏徵的超群的劝谏艺术。实力目标1、驾驭作者反复开异,谆谆教导的超群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教学重点1、驾驭“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3、学习文章用比方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改变的风格特徵。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2、引导学生背

10、诵全文。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会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探讨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打算:多媒体投影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爱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特别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兴奋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提问:这个故事说明白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二、作者简介(多

11、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与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擅长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接受。他死后,唐太宗哀思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连接语:魏徵是以善谏闻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三、解题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

12、思索的状况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看法的一种文体。连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索的状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状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运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主动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渐渐富有,加以对外斗争年年成功,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慢慢骄奢,慢慢忘本,起先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树碑立传的欢呼声沉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13、,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白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特别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赞扬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五、指导诵读听录音,学生订正字音、留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老师指引方法。六、疏通文意:连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探讨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说明实词、虚词、

14、古今异义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要求:同学间相互的探讨,解答疑难。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探讨。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3、文言句子的翻译:(老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例: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用威严怒气来恐吓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单音词语双音替c、倒装语序倒过来。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连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需做到什么(十思)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体朗读。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连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奇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分析:比方、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连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学生自读其次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分析: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