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502996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卧龙湖煤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 位置与交通卧龙湖煤矿位于安徽省濉溪县铁佛、岳集境内,东距百善煤矿约15km,北以省界与河南省永城县 毗邻,南北长约89km,东西宽约3.54km,面积约33.11km2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626451163000岳(集)公路纵横0作面:综合柱状2图(区内交通方便,宿(州)一永(城)公路从煤矿东北缘横穿而过,濉(溪)代厚状石 岩述南北。公路与附近的青阜铁路、津沪铁路、陇海铁路相接(图1-1)。泥灰色,富含植物茎部化石,含少量粉砂质。水黑色,条痕黑褐色,内生裂隙发育,似金属光泽,半亮型煤。才灰色,块状,少量粉砂质,断口平坦状。局部含细砂质,少量裂隙

2、,方解石脉充填,偶见植 ,平行层理。岩浆岩浅绿灰色,细晶结构,纵向裂隙,见擦痕,破碎,坚硬。泥浅绿灰色,细晶结构,纵向裂隙,见擦痕,破碎,坚硬。水黑色,条痕黑色。碎块状,弱玻璃光泽,半亮型煤。泥浅绿灰色,细晶结构,纵向裂隙,见擦痕,破碎,坚硬。灰砂岩含泥质,少量滑面和植物化石。水平层理,断口参泥岩黑色,见滑面。叠煤黑色,条痕黑色。碎块状,弱玻璃光泽,半亮型煤图1-1 交通位置图泥深灰色,块状,偶见滑面。断口平坦状。见植物化石。煤线色,碎块状,参差状断口。系粉灰灰少量泥质和植物化石。断口平坦。1.1.2 地形与河流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在+30m左右,浍河从矿井西南流过,南沱河流经矿井东北缘。矿

3、井内有 米沟(东西向)及清沟(南北向)等季节性沟渠穿过。1.1.3 气候与气象本区气候温和,属季风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 ,年平均降水量837mm,雨量多集 中在七、八两个月。年蒸发量1400mm,全年无霜期218天左右,冰冻期一般在十二月至次年二月。1.1.4 地震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10,对照烈度为7度。1.2 地质特征卧龙湖矿井田平均走向长度为5.41 km,倾向长度为平均为5.28 km,平均倾角为 6.34,把井田 进行划分为 A、 B、 C、 D、 E 块段,平均倾角为 7.82、 6.62、 3.26、 9.75、 21.

4、36,井田水平宽度为 3.856.205 km,井田面积为 33.11 km2。1.2.1 地层区域内除灵壁、泗县、濉溪、涡阳的石弓、龙山等地有震旦、寒武、奥陶系地层及烈山、白土有 石炭、二叠系地层出露外,其它均为第四系所覆盖。地层由老至新有青白口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 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矿井内钻孔揭露的地层有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以 及上第三系和第四系。从老至新分述如下:(一)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本矿井太原组揭露不全。据临涣煤矿资料,本组地层厚133.21 m,含灰岩912层,中下部各灰 岩下发育有薄煤层,含煤6层

5、,总厚3.45m,煤层薄而不可采。顶部一灰为浅灰色,方解石晶体粗大,富含动物化石,其顶界面为山西组与太原组的分界。 本组与下伏地层本溪组整合接触。(二)二叠系(P) 矿井内揭露地层有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及石千峰组。1、下统山西组(P1s)为本矿井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69120 m,平均100m。岩性主要由灰白色细碎屑岩及分选较差、 厚度不大的中细粒砂岩组成。本组底部沉积有一厚度稳定、岩性均一致密的海相粉砂岩层,其间常见有 成岩期生成的菱铁质结核。本组中部含可采煤层10煤层;下部含11煤层,一般不可采。 本组与下伏地层太原组整合接触。2、下统下石盒子组(PXs)为本矿井主要含煤地层。厚

6、167245m,平均215m。岩性主要由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以灰 色为主,少量绿色及暗斑。上部含较多菱铁质,下部砂岩增多,并具有多种类型的层理:波状层理、缓 波状层理、槽状层理等,反映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本组含4、 5、 6、 7、 8等五个煤层(组), 6、 7、 8煤层为可采煤层。本组以 8 煤层下铝质泥岩底界与山西组分界,其与山西组整合接触。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矿井内最大揭露厚度388.35m (6-7孔),其上界不详。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浅灰微显绿色, 局部含紫斑。3 煤层下富含菱铁鲕粒,并具薄层含铝质泥岩。本组含1、 2、 3等三层煤层(组),一般不可采。本组与下伏

7、地层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4、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区F2断层上盘有少量揭露(2-7、B2-8孔)。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砖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少量泥 岩组成。本组不含煤层,其为干旱、氧化环境下的沉积产物。本组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三)上第三系、第四系(N+Q)厚195.00255.80m,平均为233.80m。由浅黄色、棕黄色、灰绿色粘土、砂质粘土及各类砂层、 粘土质砂层组成,局部有少量小砾石。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本矿井煤系地层为石炭系、二叠系。石炭系无可采煤层,未作为勘探对象。二叠系含煤地层自下 而上分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及上石盒子组。(一)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1、下统山西组(P1s)厚9312

8、7m,平均108m,含10、11两层煤层(组)。据沉积环境及岩性特征,其可分为上、下 两段。(1)下段:自太原组一灰顶至10煤层,厚4373m,平均53m。底部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或粉砂 岩,向上岩石粒度逐渐变粗,近10煤层处发育一层浅灰色叶片状砂岩,具波状、透镜状、混浊状层理 层面上多白云母片,具底栖动物通道,含菱铁质结核及黄铁矿颗粒。(2)上段:自10煤层至铝质泥岩,厚4370m,平均55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再向 上发育一层灰灰绿色长石石英砂岩,其胶结疏松,俗称泡砂岩。本组含植物化石有:Sphenopteris tenuis弱楔羊齿Pecopteris taiyuanensi

9、s 太原栉羊齿Pecopteris Orientalis东方栉羊齿Pecopteriscyathea木沙罗栉羊齿Taeniopteris multinervis 多脉带羊齿CrodaitesPrincipalis带科达Tingia hamuguchii 菱齿叶2、下石盒子组(PXs)厚165244m,平均207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含4、5、6、7、8等五个煤 层(组),其中6、 7、 8煤层为可采煤层。本组底界铝质泥岩为浅灰灰白色,具紫斑、黄斑,含菱铁 鲕粒,层位较稳定,为良好的标志层。本组含植物化石有:Pecopteris hemitelioides简脉栉羊齿Fascip

10、teris hallei弧束羊齿Cordaites Principalis带科达Lobatannularia ensifolia剑瓣轮叶Lobatannularia lingulata舌瓣轮叶3、上石盒子组(P2ss)区内最大揭露厚度388.35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组成。含1、2、3等三个煤层(组), 一般不可采。分为两段:(1)3煤组下:厚2484m,平均58m,岩性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底部K3砂岩为浅灰灰 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具韵律层理及斜层理。下部含少量紫斑,含分布不均的菱铁鲕粒和铝质。(2)3 煤组上:岩性为杂色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砂岩由下而上石英含量逐渐减少,长石含

11、量相应 增加。本组含植物化石有:Taeniopterisangustifolia狭带羊齿Taeniopteristaiyuanensis太原带羊齿Pecopterishemilelioides简脉栉羊齿Annulariagracilescers纤细轮叶Cordaitesprincipalis带科达Stigmariaficoides脐根座(二)含煤地层沉积环境1 、山西组沉积环境 早二叠世早期,由于阴山古陆的抬升,陆地向南扩展,导致了海水自北向南退出,呈现出一个山 前冲积平原、滨海平原与泻湖海湾环境所组成的海退式古地理景观。本区属远离剥蚀区的滨临浅海环境, 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少量粗碎屑岩。

12、10 煤层下海相泥岩普遍发育,应属泻湖海湾相;而10 煤层 之上则逐渐过渡为滨海湖泊相、三角洲相及河床相。从地层剖面上看,旋回结构明显,常常发育几个河 床相湖泊相旋回。2、下石盒子组沉积环境 随着海退的进一步扩张,本区下石盒子组过渡相沉积减少,陆相沉积增多,以三角洲沉积相为主在此沉积环境下,形成了6、 7、 8等多层可采煤层。由其岩性组合情况看,本组沉积环境可分为两段, 下段为 6煤层下,其沉积相由水下三角洲相依次过渡到湖泊相、沼泽相及泥炭沼泽相;6煤层上则形成 4 个陆相旋回,相序自河床相开始,至湖泊相告终。3、上石盒子组沉积环境本组与下石盒子组连续沉积。3 煤下为三角洲平原相,其沉积环境相

13、对稳定, 3 煤层较为发育。3 煤层上岩石呈灰绿色,含紫斑,波状层理发育,其为潮坪沉积相。1.2.2 构造(1 )总体构造 本矿井位于徐宿弧形构造的西缘、丰涡断裂的东侧、赵庄背斜的北翼。4线以南表现为向北北东向 倾斜的单斜构造, 4线以北表现为短轴状的张大庄背斜和孟庄向斜组成的褶曲构造。地层倾角较缓,多 在516。之间,个别地段陡达20。矿井内岩浆岩普遍发育,主要以顺层侵入的方式侵入煤层,对煤层 的破坏作用较大。从断层性质、褶曲形态及地层走向看,说明本矿井现在的构造格局为多期构造的作用叠加的结果, 早期近东西向的作用力形成了地层走向近南北的单斜构造,在早期构造的基础上,受南北向作用力的影 响,

14、形成近南北向的张性大断裂及短轴状褶曲构造,同时对地层的走向进行了改造,后期徐宿弧向构造 侧向挤压应力对矿井影响不大。小正断层则是在褶曲发育过程中张应力及张扭应力作用的结果,而从断 层切割关系看,这种应力作用持续时间长,即构造运动存在延续性。(2)主要断层 根据地表填图和井下揭露,井田内发现了6条大小断层,分述如下:F1正断层,位于矿井中部,向南穿越矿井边界,向北至4-5线尖灭。延展长度约5.5km,走向NNE, 倾向NWW,倾角70,落差0380m,有7条地震测线穿过,3个A级断点,2个B级断点和2个C 级断点控制,并有3-3、 5-3、 6-8、 7-4、 7-8、 7-84、 8-12等钻

15、孔穿过,属查明断层。F2正断层,位于矿井西北部B3线至B5线间,向西南交F2断层,向东北至B5线逐渐尖灭,延 展长度约2.5km,走向NE,倾向NW,倾角5258落差040m,有5条地震测线穿过,4个A级断 点和1个B级断点控制,并有3-1号钻孔穿过,属查明断层。F3正断层,位于矿井中部偏西,延展深度1.5km,向东延伸至F1断层,走向NNE,倾向NWW, 倾角 70,落差 045m。F4正断层,位于矿井中部,延展深度1.7km,走向NNE,倾向NWW,倾角70,落差070m。F5正断层,位于矿井中部,延展深度2.0km,走向NNE,倾向NWW,倾角70,落差0105m。F6正断层,位于矿井中部,延展深度1.0km,走向NNE,倾向NWW,倾角70,落差020m。 生产地质报告认定本井构造类型为简单类。根据新近勘探,结合开采过程中发现的构造,本 井范围内新增断层较多,对开采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判定本井构造为复杂类。表 1-1井田内主要断层特征表名称性质断层要素控制程度断层规模走向倾向倾角最大洛差延伸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