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502969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3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教学资源网第三单元 质量评估测试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参省() 跬步()其曲中规()B.逡巡()藩篱() 膏腴()度长絜大(q)C.句读()经传() 须臾()阿谀奉承()D.畜养()鞭笞() 契约()锲而不舍()【解析】选C。A.“中”应读;B.“絜”应读;D.“笞”应读。2.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民不加多(增加)B.而绝江河(横渡)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解析】选A。加:更。【解析】选B。B项中的“之”均为

2、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A.第一个“焉”为语气词;第二个为疑问代词,“哪里”。C.第一个“其”为语气副词,可译为“难道”;第二个为代词,“他们的”。D.第一个“斯”译为“这样”,第二个译为“这”。4.下面各个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吾妻之美我者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七十者衣帛食肉A./B./C./D./【解析】选D。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为名词作状语,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过秦论中,贾谊认

3、为秦亡的原因是“_”。(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如是而已。(5)故不积跬步,_;不积小流,_。【解析】(1)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3)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4)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5)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二、阅读鉴赏(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7分)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学不可以已C.蚓无爪牙之利D.用心一也【解析】选B。古今义均为“能够”。A项“寄托”,古义:寄居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C

4、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D项“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D.相同,相同【解析】选C。介词,表引出对象,从;介词,表比较,比;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转折,但是。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B.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是可有可无的。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

5、本文突出的特点。【解析】选B。作者并没有否定思考的重要性,“日参省乎己”本身就是思考。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4分)译文:_(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分)译文:_参考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2)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二)(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3分)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

6、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

7、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

8、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米笼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 ,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解析】选A。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此处可以解释为施加。【解析】选D。A项中“乃”的含义分别是“竟然”和“才”,同样是作副词,但是可以

9、通过语境推测出不同的含义;B项中的“其”,第一个用在句首,作主语,应为代词,他,指代管仲,第二个“其”也是代词,表示物主,他的;C项中的“于”均作介词,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向,可解释为“到”,后一个可解释为“和”;D项中的“而”均作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解释为“然后”“接着”“再”。12.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3分)(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事君无二心。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A. B. C. D.【解析】选A。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

10、现他是国家的忠臣。是强调管仲是鲁国的潜在威胁。1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解析】选C。C项中的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

11、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译文: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译文: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4分)译文:_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而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三、语言运用(15分)15.请根据所给材料,将横线处补充完整。要求:语意贯通,句式整齐,主题鲜明。(5分)

12、2008年“感动中国”打破常规,将年度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因为,抗击雪灾地震让中国人为_而感动,成功举办奥运会让中国人为机遇面前时不我待的团结而感动,“神七”升空飞天梦圆让中国人为_而感动。感动不应是被我们束之高阁的奢侈品,而应是_ 。能感动中国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自己。答案:灾难面前自强不息的坚韧 挑战面前锐意进取的智慧 与我们形影不离的日用品16.(2009福建高考)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答:_(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答:_答案:(1)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2)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