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50116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132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安江生态补偿(定稿)20060515.doc(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二六年二月ii项目名称: 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委托单位: 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承担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阮本清 刘玉龙主要完成人: 阮本清 刘玉龙 张春玲 罗尧增 许凤冉 么 新 张海涛 孙 静 刘建刚 刘团结 项目顾问组:陈志恺 刘昌明 何少苓 沈凤生 陈凯麒咨询专家: 任光照 黄攸立 何少苓 马 中 王金南 阎修桐刘培斌 何 军 张惠远 冯东方 彭晓春 报告执笔人: 刘玉龙 罗尧增 张春玲 许凤冉 孙 静 么 新张海涛 刘团结 刘建刚 报告审定人: 王 浩 甘 泓目 录前 言1第 一 部 分101. 新安江

2、流域上游地区概况及共建共享范围101.1自然地理概况101.2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101.3 水资源与水环境概况111.4 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基本情况121.5 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与共享区的范围132. 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必要性152.1 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意义152.2 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必要性18第 二 部 分223. 流域生态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223.1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研究223.2 生态补偿的定量计算233.3 生态补偿的实施243.4 我国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273.5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283.6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293.7 发

3、展趋势304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经济补偿理论基础324.1水资源价值理论324.2水资源价值的内涵334.3水资源级差价值相关理论354.4水资源的价值构成及评价374.5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的外部性理论395.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评估445.1 新安江上游地区出境水量分析445.2 上游地区出境水质(皖浙省界断面)分析455.3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466. 新安江流域上游水环境容量及自净系数556.1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环境容量556.2水环境容量计算过程及自净系数的确定557新安江流域与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关系分析607.1 浙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分析607.2 浙东引水

4、工程简介667.3 浙北浙东水资源利用与上游生态建设678.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投入分析698.1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直接投入698.2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间接投入728.3投入汇总与未来投入需求估算769. 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补偿标准计算849.1 补偿成本构成849.2 补偿计算模型879.3 水量水质系数的确定889.4 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及建设投入补偿标准测算9010.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效益分享与成本分担9110.1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生态保护的综合效益9110.2 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效益的价值估算9310.3 水生态效益的分享方式9910.4 生

5、态保护成本分担方式10110.5结果与分析108第 三 部 分11111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框架11111.1 生态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11111.2 建立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基本步骤11311.3 制定生态共建的财政政策11511.4 生态共建共享的保障措施11612. 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11812.1 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基础11812.2流域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范围11912.3 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组织协调体制和机制12012.4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的合作机制124建 议128前 言一、背景我国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先天脆弱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加之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特别

6、是20世纪8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之后,我国生态与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造成生态功能下降和平衡失调,已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由于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投入力度不够,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生态用水的长期挤占,使得江河断流、湖泊湿地萎缩现象加剧,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危害严重,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水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是最突出的水环境问题。从前几年江苏苏州与浙江嘉兴之间的水污染纠纷、淮河流域的多次严重水污染事故,到最近的松花江、黄河、北江和渭河等河流流域的水污染事件,水生态环境长期破坏招致的后果已经严重危害了群众健康、社会和谐和公共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

7、环境保护和建设,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大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报告中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经济需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目前国家将对“三江源”等江河源头地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实行政策倾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切实搞好

8、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安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源头,其优质水源是经济发达的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生活和生产的保证。新安江流域跨皖浙两省,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连接安徽黄山市和浙江杭州市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新安江源头及主要干流均在黄山市及宣城市绩溪县境内,该地区为新安江的上游地区,新安江经由黄山市的街口流入浙江省境内的新安江水库。新安江安徽境内流域面积644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5.7%。皖浙省界断面(街口断面)1990-2004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3亿m3,占新安江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总量的68%以上。新安江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上下游为保护这条河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上游地区多年来一

9、直十分重视生态保护工作,特别是1987年成立黄山市以来,全市树立生态保护理念,提出建设生态大市的构想。通过十几年来的保护和建设,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为全国平均值(18.2%)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的能力。国家环保总局在该流域省界国控断面所设的水质自动监测结果表明:上游黄山市流入下游新安江水库的地表水水质均达到国家类地表水水质标准。这些优质水资源为下游地区的电站、千岛湖景区和杭州等地供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新安江成为名符其实的山水画廊,同时也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当大的水环境容量。长期以来,由于上游地区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系统,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通过关停和否

10、定污染项目限制当地污染企业的发展,使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与下游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2004年新安江黄山市流域内人均GDP为7297元/人,而杭州市人均GDP达到38858元/人,是黄山市流域内人均GDP的5.3倍。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削弱了上游地区对保护和建设成本的承受能力,生态保护的实际投入与长期维持优良生态系统的投入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当然,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遇只是其中之一。我国江河源头地区多数为高山峻岭,经济欠发达,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建设存在同样的问题。近20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许多河流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大部分河

11、流,由于上中游地区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水污染等问题不断加剧,导致中下游地区河流、湖库淤积,洪涝灾害频发,河道断流,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直到水危机极其严重、积重难返之时,才不得不依靠国家的巨额投入来对遭到严重破坏的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如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需投入20多亿元,石羊河流域治理需要50多亿元,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需投入100多亿元,渭河综合治理需投入200多亿元,淮河水污染治理需投入上千亿元等等。相比之下,像新安江这样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状况较好的河流在全国已为数不多,这种相对较好的水生态环境在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大潮中能否长期维持下去?如何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两难选

12、择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这正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新安江流域急需在困惑中求解的答案。对于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来说,目前有三种发展模式可供选择:一是走常规发展模式,即许多地区已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老路,先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待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时再依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力量共同加以治理。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上下游地区都将受到水污染和水生态破坏的危害,严重影响全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治理成本也将成倍增加。二是从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大生态保护投入,长期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但生态保护需要大量的直接和间

13、接投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也将由于经济实力薄弱而使生态保护难以为继。三是通过对生态效益的外部性、生态效益补偿、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在国家的支持下,流域上下游地区携手合作,建立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在现状生态环境较好的流域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走出一条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经济共赢和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第一种发展模式,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第二种发展模式,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第三种发展模式,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一条新路。然而,寻求这样一条新的途径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本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

14、下所进行的探索和尝试。二、立项缘由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存在上述困惑,其他源头保护得比较好的流域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针对以上困惑,为了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方针,有效缓解上游地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实现全流域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一种动员全流域、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途径。为了继续保持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推动流域下游地区积极参与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探索和建立生态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流域尺度上的生态共建共享研究课题。为此,黄山市提出关于“新安江流域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及补偿机制研究

15、”设想,通过定量分析上游地区的水生态总价值及其分享方式、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对下游地区的意义和作用、生态建设成本及其分担方式,提出建立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初步构想。之后经过反复论证和酝酿,形成了“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课题,期望通过对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及对上游地区(省界断面以上,下同)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及投入进行定量分析,定量计算生态补偿标准,提出合理可行的流域生态共建共享(补偿)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三、项目意义通过对新安江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不仅为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出明确方向和有效途径。同时,通过建立国家级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区,能够为全国的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提供借鉴,而且在如何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进而走出“不污染而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流域上下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研究思路研究分析新安江流域共建共享机制的必要性,在综合国内外关于生态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