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500295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7.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设论文-—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研究.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 时代背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包括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协调自然的一系列行为,逐渐导致了地球环境危机,人类开始对地球的可居住性和可持续性提出强烈的质疑!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以及有效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在祐生研究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下世代居住规格中提到“下世代至西元2025年人类将面临自然环境的变异、地理资源的耗竭、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新能源开发与高科技运用等课题 ”1这有力的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危机感。图1- 1 资源利用方法的改变从单向到循环(资料来源:A.D杂志)1972年斯德哥尔摩大会上,一本

2、基础报告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拉开了保护地球环境的序幕;从1976年开始,100位科学家集中于“罗马俱乐部”,他们提出了“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1972年发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布仑特兰(Brundtlan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6年6月3日至14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联合国人类住区第二次大会(亦称“城市高峰会议”City Summit),“人居”说明了人类对自身栖息地的环境的重视,它的两个主题是:“享有适当住房”和“城市化世界中的住区可持续发展发展”(Adequate

3、 Shelter for me,and Sustainable human settlements in an urbanizing world )21.2 我国现实住区,作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实体表现,它是与各时期经济发展相互适应,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居住形态。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都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绿色”已成为人们对自身居住空间的追求主题。随着21世纪的的到来,住宅这个受传统束缚大,变化慢的领域,必然产生更大的变革。在人类迈向21世纪之时,达到“人居”两大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任务。中国住宅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住宅建设面积多年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住

4、宅王国。仅仅一个上海,就以每年1000万M2住宅建设量发展住宅建设。1996年,广东投入住宅建设的投资达260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26,已超过发展中国家一般为3的水平;1997年底,广东城镇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约4.48亿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9平方米;中山市近年致力解决广东城镇居民居住这一重大民生问题,1997年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广州市1996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08平方米,居我国各特大城市前列。1991年,深圳市住宅局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荣誉奖”;1997年,中山市长获联合国“人居奖”。至1997年底止,广东已建成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有

5、1000多个。这些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住宅设计的功能性,住宅空间的适应性,周边配套设施和园林绿化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努力体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深圳莲花新村、金地海景花园、番禺的丽江花园、祁福新村、顺德的碧桂园、中山的雅居乐等等。1997年底止,广东有14个住宅小区列入国家和省级试点,建筑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96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竟赛的开展和成功,使我国住居意识进一步加强,住居规划设计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此同时,我国“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的实施,提出了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宗旨的跨世纪目标,体现出示范性,引导性和适度超前性,突出“文明

6、居住环境” 这个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主题。加速“小康住宅”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环境就是效益,这一结论已在城市居民、房地产开发者、城市建设设计者和管理者、城市决策者中得到普遍认同。我国小康住宅标准要求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住宅功能质量和居住环境水平,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倡超前性、先导性和示范性,规划设计既应具有创新意识,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要为居住社区建设创造优良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满足不同职业家庭生活行为活动的需要;其次,小区的规划与住宅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思想,努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

7、性、耐久性和经济性。提倡住户参与的精神,使小康型住宅更加多样化。第三,小康型住宅的建设应积极采用国家推广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节能、节地和节材的政策。第四,小康型住宅应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小汽车停车位的设置应按照不低于住户数的20来设置,在经济发达及东南沿海地区应按照总住户数的30以上的要求设置,并要保证必要的用地和安全停放。最后,小区的绿地应按照不低于50的要求布置,并近可能的增大绿地率。1.3 理论分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有五种主要需求:(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自尊需求;(5)自我实现需

8、求。五种需求由低向高依次排列,在低层次需求满足后,人们才开始追求下一高层次的需求。图1- 2 人的需求层次图现阶段居民居住形态可归纳为四层次:(1)没住房;(2)有住房,条件较差;(3)有住房,基本各项实际要求满足;(4)有住房,追求室外环境,有绿化种植、游憩场地、交往场所、安全措施等;(5)追求第二居所、度假别墅等。目前珠三角洲地区第(3)层次人占多数,而向第(4)层次靠拢是大部分人的心态和新的追求,同时也是住区质素提高的原动力。在居住方面,人们在基本满足生理需求后,追求心理、艺术、生态等的需求,环境成为人民选择住房的第一考虑因素,这已经被市场证实,不符合这一要求的劣质住宅环境成了人们摒弃的

9、空置房,而环境好的优质小区大有一推出就售磬的现象,在市场的作用下,开发商、政府决策者和市民三者取得了共识:高质素,绿化环境好、管理水平高的小区,成为城市居民选择居住地的宠儿,作为建筑师、规划师,则更应主动倡导环境优先这一意识。1.4 研究目的为了推动城市住区发展,有必要研究总结前阶段的发展情况,以此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21世纪我国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新型居住形态,指导市场发展方向和引导人民对居住环境的审美情趣。珠江三角洲地区住区建设,在经历了摸索、模仿及自我反思提高之后,其住区环境模式很有沉淀定型之势,尤其是外部开放空间的形态。因此对此进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收集并分析研究近年

10、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房产开发中居住区开放空间建设的有关资料,并与人民生活水平和实际需求作对比,指出现实原型的居住区环境品味;同时,通过和全国小康示范小区、上海国际竞赛等进行归纳和对比,从更高的范围和更深的角度,把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住区开放空间的发展规律。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试图描绘出21世纪新的居住形态与居住环境的价值取向,探讨住区规划设计、建设的新趋势,提出住区环境设计的理想方法。第二章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定义及其发展沿革2.1 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定义2.1.1 城市住区释义城市住区是城市区域内人们居住空间的总和。早年希腊著名建筑师C.A.Doxiadis曾把人类居住科学(The Science

11、 of human settlements)归之为“人类环境生态学”(Ekistics)的范畴,并对此作这样的阐述:“规划师关注一切形态的人类居住,从孤独的茅舍、游牧人的车轮,直到有组织的农舍、村庄、小镇、城市、大城市、由几个城市及郊区组成的大都会,以及未来的巨大城市系统,都是规划师关注的社会对象”。这里他把人类所有形态的定居地,都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居住”这一现象的理解,不只是以住宅做为载体的有限空间活动的展现,而是延伸到定居地一切相关的活动领域。1976年在温哥华召开世界人类住区会议,发表了“温哥华人类住区宣言”,之后,于1997年联合国成立了人类住区委员会,并通过世界人居中心积极推行人类

12、住区的战略与政策,取得卓越的成效。人类努力从人权、资源、环境、社会政策与科技等各个方面为改善人类居住状况,而进一步扩大了人类居住的内涵。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作为一个培育具有良好素质人群的人类定居基地,它是社会经济再发展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突出了对人类生存权利的尊重。因此,作为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住区,在其规划与建设中应将住房、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就业、社区管理、环境、资源供配、文化认同、社区保障和社会平等等方面的人居问题纳入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3。 从本质上说,住宅是“个人避难所”,具有“私密性栖居”(Private Dwelling)的性

13、质,居住环境则是有“公共性栖居”(Public Dwelling)的性质,是人与外界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在这里人们通过特定的文化形态、交往方式而形成稳定的居住群体(Group),这就形成了“社区”的概念,城市住区是社区的物质载体,是人与居住环境的整合,它在用地上包括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等;从建筑空间范畴来划分,包括建筑和非建筑空间,建筑主要为居住建筑住宅,以及配套的公建商业服务设施、托幼小学、辅助设施如垃圾收集站等;非建筑空间指建筑体型之外的空间,包括绿地、道路、水池、硬地、小品、休息桌椅等,本文研究的城市住区限定为城市范围内新开发的住区,不包括旧城区改造和再开发。作为住区这

14、一概念的延伸,目前有学者提出居住园区、居住社区、生态小区、园居等概念,下面简要介绍居住园区和社区的概念,以便于进一步了解住区的发展趋势。居住园区(Residental Park)犹同近年代所出现的“工业园区”、“商业园区”、“科技园区”等那样,是现代城市功能结构和居住生活方式变化的趋势的一种体现。居住园区是以居住为主体功能、且与所在区域的功能结构、社会结构和保障结构相协调的专用地域。居住园区的选址要有良好的区域环境背景和良性的生态位、高质量的绿化环境、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的生态关系,这是居住园区构筑的主题和基础,同时居住园区具有舒适、安全作为人类长住定居家园的品质,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设施基础和社区营

15、运机制,居住生活设施供应具有多样性与可选择性,重视社区文化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居住园区需有现代化的建设水准与管理水准的定位。研究表明,人类聚居区以1530万人的居住园区或新城市最为理想。这样的规模,既有城市福利,又有乡村型环境,是人类活动最合理的住区。如上海的“金桥居住园区”(面积约3km2) 4。“社区”概念最早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共有互助的关系。现在一般认为,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的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生活空间5。综合居住社区规模较大,以一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为基础。2.1.2 本文关于城市住区内开放空间的界定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概念出现大约是以18

16、77年英国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为标记,该法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管理。1906年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将开放空间(Open Space)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120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6,这可能是有关开放空间最早的明文规定,它主要给开放空间下了物质意义上的定义。 各国和不同学者对开放空间有各种不同的定义。美国1961年房屋法规定开放空间是“城市区域内任何未开发或基本未开发的土地。具有:公园和供娱乐用的价值;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的价值;历史或风景的价值。” 日本学者高原荣重认为开放空间就是由公共绿地和私有绿地两大部分组成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