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古诗诵读题画兰.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49875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古诗诵读题画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上古诗诵读题画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上古诗诵读题画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上古诗诵读题画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上古诗诵读题画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古诗诵读题画兰.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诵读题画兰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教学过程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兰石图(公元1749 己巳)墨兰图轴(公元1754 甲戍)兰竹图轴(公元1758 戊寅)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 戊寅)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生:略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

2、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

3、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一)看兰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预设: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

4、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二)听景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2、学生自读、想象。3、反馈,师疏导学情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生:我听见了岩石

5、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三)闻香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3、理解“妙香稠”(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

6、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四)悟性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2、生讨论交流: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有采药者前来惊扰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

7、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2、听板桥之史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

8、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兰花郑板桥身处劣境坚持操守卓尔独立VS 淡泊自足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四时不谢倔强不

9、驯(借物言志)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竹石柱石图郑燮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板书设计题画兰千山顶上妙香稠浮云喧闹不相知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