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47635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术常规课堂德育渗透 以视觉形象解读为载体,以情感教育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块初探一、 研究的缘起1、我们面对的社会现实曾几何时,人与人的跨地交流还是一个高成本且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事情。而随着新技术的崛起,互联网时代、3G时代的来临,人们能够轻松使用各种软件实行远距离交流互动,各类文化产品(影视、书籍、绘画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自媒体的发展更是让文化传播和变化所需的时间减少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而伴随着这样的交流互动,社会多元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共同表现在人们面前,它无时无刻、全方位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丰富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与生活当今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人们生活在多元文化

2、社会里。2、我们碰到的教育现状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在这个社会现实中学习成长的学生们,所面临的是:学生作为最广泛社会中的一份子,虽同是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一员,但平时生活学习中耳闻目睹的一切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产生作用是不同的。如:不同生活圈子的孩子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偏好,不同的家庭教育也会使孩子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孩子对主流文化漠不关心;一些孩子在大众文化面前既兴奋又懵懂;一些孩子甚至迷失在了亚文化的漩涡中。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首先迫切理应做到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合理健康的多元文化观,对多元文化现象有所认同,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3、了解和辨别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的情况下,如何取舍中西文化中的精髓和糟粕。清醒和独立的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并存的社会现实中独善其身,保护好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了大流。所以,正如首都师大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所讲的,了解、学习和借鉴各种有益的文化因素,完善我们自身的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多元状态下合适而准确的文化态度,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而这个事业正是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也是责无旁贷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同时,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和教学现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为德育工作增加了难

4、度。这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主动应对多元文化挑战,适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德育工作上做到宽容、对话、参与。综上所述,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我们美术教师不禁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二、 美术学科在多元文化条件下德育工作中的意义1、视觉形象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必须依赖一类或几类载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传播。这些载体一般来讲有传统的书籍、杂志、音乐、影视作品;也有现在流行的博客、微博、电子书等形式。大致归类能够分为:文字载体、图形载体、声音载体这三类。而人们会通过自己的读、看、听、写,来完成对于各种文化的解读、消化

5、。在这三类载体中,文字一直是最主要的形式。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视觉形象已经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当今社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方式的改变,人类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日益丰富多样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和视觉事件,在世界性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再次成为重要的载体之一。这正如英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罗斯金”指出:“各个伟大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他们的传记,第一本手稿是他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他们的艺术,要理解其中一本就得读完其余两本,但是这三本手稿中唯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概只有数千年,而美术却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推至数万年,其间的

6、跨度是何等之大!就连数万年前的原始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岩画”与我们现代人实行“对话”,更何况同处一个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我们!所以,视觉形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越文字的作用是有历史必然性的。2、视觉形象与美术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最新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美术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解读的: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作为特征,是学校实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这个段解读明确的指出了美术课之所以是美术课,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视觉性。美术课程的教学就应该

7、凸显其视觉性,这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象征。当今社会随着视觉信息量的超速递增已进入“读图时代”。视觉文化大餐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浪潮,成为了21世纪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当前的学生在这个多远文化的社会中学习、生活,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的洗礼时,除了传统的文字这个载体外,现阶段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是以各种视觉形象为载体所传播的各种文化。甚至于不同渠道带来的各种加工后的视觉形象已经更容易,更直接的在影响着学生们对于不同文化的态度。那么,这就让美术学科教学在现在多远文化下的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术教师有义务也必须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解读各类视觉形象以及帮助学生梳理,辨别各种视觉形

8、象之后包含的文化内核。而且,美术教师也要意识到,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已经成为许多教育门类和课程的共同任务。当然也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理念之一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既然,视觉形象在现阶段的社会现实和美术教育

9、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以对视觉形象的解读来完成这一工作便是有绝对价值的。三、现阶段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在谈如何用视觉形象的解读在来完成德育渗透前,有必要先搞清楚目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首先明确的一点,这里指的美术课堂是指“美术常规课堂教学”,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精心设计过的美术课。即我们讲的常规课堂。在目前的美术常规课堂教学中,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论设置的,其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第三个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美术学科而言就是指学生美育的培养,是指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培养其认识美、体验美

10、、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有一种说法指出,美育和德育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反的两种概念: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它具有心灵解放的特点,注重发展个性,注重发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在熏陶、感染中使人的精神得到激励、感情得到升华,从而得到和谐自然的发展;而德育则是一种规范教育,重在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别,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自觉地用社会性的道德标准来归约自己的行为,从而培养一种社会人格,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一点笔者无法否认。但是,从美学的角度讲,德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感化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

11、成为美的人,使他们既具有相貌、体态、服饰、行为、风度等方面的外在美,也具有精神品质、心灵和情操等方面的内在美,而且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应是德育主要目标。由此看来,学生爱美的本性和德育的主目标应该说是一致的,与美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这也是能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依据。而更不用说在现阶段,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下,一味的解放心灵、发展个性并不十分可取。解决这一问题后,再来看德育在美育中的渗透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可能更注重对三个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的达成。对于第三个目标一般会从用口头描述这一最简单的教学方式一笔带过,甚至在一些课程中这一目标只会在教案中出现,实际教学中

12、往往的是缺失的。这不但阻碍了学生美育的培养,也关闭了德育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的大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学生通过对美的事物的学习、刻画、描绘,能自然而然的被熏陶,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进而达成这一教学目标。但这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完全不通过一种具体的手段来就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能吗?现在具体来说,在美术课堂中,课程一般可以分为 “绘画课” , “工艺课” ,“欣赏课” 和“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四项内容,它们分别对应了,新课标中的“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13、。在绘画课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以西方绘画中色彩知识为基础的颜料画和我国用毛笔、墨等材料在特制地宣纸或绢上作画的中国画。在这两类绘画中,学生大多喜欢色彩丰富,造型自由的颜料画。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不贬低西方绘画的前提下,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是我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中国画的绘画材料:笔、墨、纸、砚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历史,其中的纸更被称为四大发明之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思想

14、、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作画的表现形式上,也可鼓励学生用西方绘画的一些手法来表现,让学生了解在多元文化下的融会贯通,洋为中用。在工艺课中,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国工艺美术作品能引导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剪纸、刺绣、玉雕、竹编、景泰蓝等工艺美术作品,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它们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广泛,技艺精湛,风格独特,为世界罕见,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在漫长的创造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的生活状貌、社会风俗和思想情感。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成为华夏民族美术传统的源泉。而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学习和了解,更是为学生打开了我国“民

15、间美术”这一个丰富和珍贵的艺术宝库。使同学们在亲自动手中了解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打下良好的审美意识基础。使学生在分辨不同艺术形象时知道“美好对错”。在欣赏课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具体到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今的有代表性的各类优秀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欣赏课中的很多作品后面也都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教师

16、应该分析加工和利用。如:浙美版第六册中的皮影一课,在引领学生欣赏皮影艺术的同时,更是要学生了解这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正在逐步消失,我们应该努力的去保护它。而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把欣赏教学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不仅“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还强调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能“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这样一来,通过欣赏课,更是能直观的感受到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否提高了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外延,在新课标中已经成为了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的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应该配合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如:结合我校开展了30年的学雷锋活动,让学生在现阶段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为本地企业家创作并送上鼓励性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