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472130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离骚》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离骚》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离骚》备课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离骚》备课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骚》备课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骚》备课资料.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骚备课资料“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官名),诗人,由于奸臣的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改革内政和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对外主张,反而流放了他。在十五六年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写下了离骚、九歌等杰出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五月初五,在汨罗江畔的屈原听到这一痛心的消息悲愤

2、至极,遂怀抱石头投江,以身殉国。噩耗传来,人们立刻划着船从四面八方来抢救屈原。他们还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吃,以免鱼虾吃屈原的尸身。这就是民间关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划龙舟的习俗了。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划龙舟是古代人送瘟神、驱恶鬼一类的宗教迷信活动。只是屈原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的诗篇受到后人的敬仰,于是楚国人关于划龙舟、抛粽子以救屈原的传说,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们在端午节都纪念屈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都纪念他。古往今来人们非常推崇的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从中深切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

3、高形象。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风俗吧?试描述自己所知道的这一风俗习惯的情形。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都在纪念屈原?你读过人们对离骚的评价吗,你是不是也想读读它,形成自己的正确见解?调动积累资讯共享l 交流作家、作品信息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

4、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的主题是表现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奋斗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背景链接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

5、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阅读译文: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我长太息地禁不住要洒雪眼泪。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我怨恨你王长者呵真是荒唐,你始终是不肯洞鉴我的心肠。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造出谣言来说我是本来淫荡。固然是胡涂的人们善于取巧,不守一定的规矩而任意胡闹。抛弃了一定的准绳只图迁就,竞争着在依阿取悦以为常套。我忧郁,我不安,

6、我感受着孤独,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我即使奄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决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本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我委屈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我失悔我的路向是根本走错,我停顿着又打算要路折回头,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让它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我不想再上前去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没人知道我也就让他抹杀吧,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

7、芬芳。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南西北去四处观光。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呵会向四方远飏.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还会怕受人威胁?(摘录郭沫若先生译文)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感知文本内容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这部分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原则而爱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这时他一度产生了退隐独善的闪念,要借此更

8、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表明不和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但他最终摆脱了退隐的闪念,面向现实,表明自己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底下,都决不退缩、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梳理文章思路结构图: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节 非凡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忧国忧民后 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六节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思路探微 节选部分,诗人从“长太息”起笔,下面叙述作者“长太息”的复杂原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性与环境的矛盾。自己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遇到的却是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对此,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信念。同时,他

9、一度对自己前此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没有选准道路,发生了抽身后退的闪念。诗人在犹疑、彷徨之中,苦苦思索。最后,诗人认定,自己的操守是正确的,决心至死不变地坚持下去。这13节诗,曲折地展现了诗人情感的波澜翻腾起伏,汹涌澎湃。感知主人公形象离骚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10、(“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领悟内涵 节选部分的诗歌,突出地表现了屈原“好修”、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鉴赏菜单 参差的句式生动的语言美妙的修辞深情的述怀含蓄的比兴精读课文?品析鉴赏l 参差的句式骚体诗在

11、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骚体诗一般是一句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生动的语言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这

12、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

13、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

14、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点击文学评论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美妙的修辞1.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

15、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2.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形式多姿多彩,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上两例属于在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一例是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构成对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这一例是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深情的述怀“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诗人的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情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志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意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心胸。诗人在述怀的诗句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这些闪光的诗句,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力量。含蓄的比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