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470934 上传时间:2024-02-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第1课在母语中生存1 .你怎样理解文中第1段“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 这句 话的意思?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2 .文中第4段写到看管公寓的美国老太太对张爱玲的认识:“好像有(精神)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答:(1)表现张爱玲去国赴美后没有听众的悲哀。(2)说明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为树立“在母语中生存”的思想依据。3 .作者对于“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是怎样的?答:(1) 一个作者作品的质地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或:最 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2)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 一种真

2、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3) 一个作者,只有为同胞 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4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的梦想。 2012 年,中国作家莫言获此奖项,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赢得此项殊荣。 结 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认识。答:略。5 .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感受,谈谈你对“在母语中生存” 的理解。答:略。第2课孔孟语录第3课老庄选言第4课晋公子重耳之亡1 .简述课文节选部分重耳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答: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十九年,经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 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 在卫国、

3、曹国受辱之后,到郑国已经日渐成熟,终于在楚国时成长为一代君主, 在秦国的帮助下得反晋国,成为真正的国君。启示:(1)磨难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 否则,全部依赖别人,会一事无成。2 .分析“晋侯赏从亡者遂隐而死。” 一段中介之推的性格特 点。答: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功成不为自己邀功请赏,清高。)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 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 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

4、蒙,难与处矣。”(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不愿与贪天之功的人同流合污)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慰?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日:“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不慕功名,淡泊名利)总结:在介之推身上,有古代知识分子狷介、耿直的特点,他 们为国家鞠躬尽瘁,却不慕名利,清高自赏。3 .谈谈你所了解的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答:(1)寒食:不生火做饭,吃寒食,插柳为介之推招魂。(2)清明:祭祀祖先,踏春游春。第5课垓下之围1 .本篇课文中刻画项羽的性格的点睛之笔有哪些

5、?项羽同其他 人物之间是怎样的互动的,对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其到了怎样的效 果?答:(1)动作有:项羽“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则 “皆泣,莫能仰视”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的儿女柔情与部下 对他的同情和敬仰。项羽“大呼驰下”,汉军则“皆披靡”;项羽“瞋目而叱之”, 赤泉侯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为一组;这两组主要刻画项羽的骁勇善战和敌人面对项羽时的懦弱胆怯项羽“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马童则“面之”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对背叛者的蔑视和背叛者的自我羞惭。项羽“自刎而死”,王翳则“取其头”,余骑则“相蹂践争项王, 相杀者数十人”为一组,

6、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与汉军 的贪婪和丑陋。(2)语言有: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 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刻画项羽的英雄末路的无比眷念而又万分悲凉心境。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日“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 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 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刻画项羽的 好胜和自负。项王笑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

7、于心乎!”刻画项羽的自尊自爱,知耻重义。项王乃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项 羽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对敌人的蔑视。2 .项羽认为导致自己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奋其私智而不师 古”;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认识?答: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幻想重新恢复战国时代诸雄并存的局面, 由自己作为天下霸主,违 背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项羽“放逐义帝而自立”的行为恰好给了 对手汉王刘邦以道义借口,于是汉王刘邦下令三军缩素,以为义帝发 丧为由,召集天下诸侯共讨项羽,并最终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 朝。另外

8、,项羽的残暴、刚愎自用、不容贤才、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好炫耀、不守成约等个性和品德的缺陷也加速了他失败的进程。3. 司马迁在描述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时,以及在对项羽进行总体评价时,他对项羽的态度一致吗?为什么?答:作者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别。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作者的 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赞叹与同情;在对项羽作总体评价时,作者的态度 更多地表现为责难与惋惜,这是由于史记兼具的文学与史学的双 重身份造成的。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史记突出描写了项羽身上那些最为华彩的个性和品格,以使之更符合经典性悲剧英雄的审 美需要,体现出更强的文学性。在对项羽进行整体评价时,司马迁则 是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出发,

9、探究“古今之变”的内在规律,则不可能回避项羽的取败之道,而从史学的角度对项羽提出责难与批评。第6课原毁1 .以本文为例,说明韩愈议论文的写作特色。答:(1)巧用对比、排比、反问。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 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 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 与排比。(2)结构严谨。先概括,再依次分析,证明,最后做出结论,真是步步递进;更有甚者,如“毁”字,许多语、句有一条明线相呼 照应,以至最后点明;而且有一条暗线,落下伏笔 (如“怠”与“忌” 是“毁”的同义异语,或因果互证),揣摩全文一如苏绢之细密无间, 锦绣哗然。(3)语

10、言上不只辞必己出,质朴刚健,而且用了很多典型语言 来刻画典型人物,深刻、亲切而又生动,艺术地把抽象思维跟形象思 维结合起来,把论说文跟记叙文结合起来了。2 .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 后果是什么?答: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 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 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 社会风气一一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3 .韩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 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中的诽谤难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答:举例,如出于政治目的等。4 .千年之

11、前,韩愈写此文是为针硬时弊,那现在,在我们身边是 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答:略第7课唐诗二首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1 .诗中诗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答:愁苦烦忧一一振奋一一愁苦(又带有乐观)。诗的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 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 送雁图。一 “送”,一 “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 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 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 好在“弄

12、扁舟”中去寻求寄托。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 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2 .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 对此,你是 如何认识的?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 闷的出路。但是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 他对自己的才华永远充满自信,同时他所具有阔大的胸襟抱负、 豪放坦率的性格,,他在屡次面对人生在屡次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始终是坚 守理想,在其诗歌当中也总是抱有乐观的态度。 在这首诗中,尽管诗 人将解

13、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 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行路难 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3 .这篇作品表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风格?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答: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诗的开端破空而来,形象地表 现了诗人抑郁之深、心绪之乱。继而又以破空之句直抒郁结,其痛苦 抑郁之气喷涌而出。第三句突然转折,才言“饯别”。接下来四句称 美李杜文章的特色,写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 接着又 跌落到现实中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 的又一大转折,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力图摆脱苦闷,又难以排 遣

14、的郁结。最后以“散发弄扁舟”的狂放出世之语结结全篇,表现了 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蔑视与抗争。这首诗风格豪放,形式活泼,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一腔抑郁愁 绪喷薄而出,有一泻千里之势。诗人的情感曲折变化,却又气势奔放, 抒写抑郁忧愁并不低沉哀婉,仍豪迈狂放。诗中变化跳荡的情感和意 向,鲜明突出的主观色彩,夸张写意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登高1 .联系全诗,谈谈你对本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答:这首诗的诗眼是“悲”。是诗人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 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 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

15、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 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 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2 .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答: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3 .联系本诗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答:一、语言极为精炼。如颈联十四字,含有八意:万里,地之 远;秋,时之惨;作客,羁旅;常作客,久旅;百年,暮齿;多病,衰疾;台,高迥处;独登台,无亲朋。可见杜甫晚年诗作的语言却已 到了 “难易一字”的地步。二、声律已达圆通。本诗通篇运用对偶, 一二两句句中对,读来口吻流走,全无滞留。足见杜甫对诗歌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第8课宋词二首江城子密州出猎1 .“老父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奠定了本句乃至全文基调。作者虽已年过四十, 已是“老夫”,但他发的却是“少年狂”,说明了作者老当益壮, 是个“不服老”的人,仍有少年的不羁和狂放,传神地表现出诗 人按捺不住的冲动、亢奋的激情、桀瞥不驯的个性,是他受排挤 后内心俳恻之情的一种渲泄,反映出诗人不甘沉沦的人格特点, 也为下文描写他狂态做铺垫。2 .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勾勒了一个英姿勃发、爱国、壮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