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464133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七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 科技创新与科技革命【专题解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历史的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先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古代有着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凝结者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经历了耻辱的历史,也证明了落后必遭挨打的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步

2、入21世纪,中国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以及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空间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对科技史的考查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专题。【考点梳理】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古代科技发展1建筑和重大工程(1)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2)大运河:隋朝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元朝大运河北达大都,南至杭州,河道较隋朝平直,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长城:秦朝为抵御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

3、到辽东。明代又大规模修筑,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气势宏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2四大发明(1)造纸术:造纸术发明之前的文字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竹木简、帛。西汉早期出现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造出了“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2)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比欧洲早约四百年。元朝王桢发明木活字,印刷术得以推广。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4、。(3)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为的发明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是火箭;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最早的管型火器是南宋防守寿春士兵发明的突火枪;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近现代科技发展1新中国“两弹一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4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

5、地导弹发射成功;1976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航天技术发展: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飞上太空,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 成为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2005年和2008年,我国又先后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2007年10月我国还发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2013年12月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发射。5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6863计划: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重点工程。将生

6、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技术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7计算机和网络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前提: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原料、海外贸易的迫切需求。(18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在资本、原料和市场等方面为工业革命的进行准备了条件)(2)开始: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以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方式开始。(3)进程(各环节相互促进):棉纺织业机器的发明

7、和使用: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把人类的“手”从直接劳动中解放出来,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生产,极大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冶金、采矿等重工业部门使用蒸汽机和机器生产。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 年,“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人类迈进了火车时代。(4)完成: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此后法国、美国等也都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世界其

8、他国家或早或晚都进行了工业革命。(5)意义和影响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意义:机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蒸汽机成为动力之源,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极大促进了近代大工厂生产的发展。汽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提高了生产和运输的效率,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工业革命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使人类社会开始受到环境污染的困扰。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逐步确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

9、统治,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期)(1)背景:19世纪下半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逐渐趋于完善,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电磁学等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和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2)主要内容:电力、石油作为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内燃机作为新机器的发明和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有线电报、有线电话和无线电报等新的信息传递工具的发明。(3)电力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和标志):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他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是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有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等

10、2000多项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精神:意志坚定,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和探索等)。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的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电、电灯以及其他电器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电被广泛的应用到家庭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信息传递等方面,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促使其它工业部门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4)新机器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和汽车的发明: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汽车之父”)等人

11、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1913年美国工程师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人类在交通运输领域开始进入汽车时代(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飞机的发明: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航空飞行器的先驱”)成功地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发明的意义:增强了人们的生产和运输的能力,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改变了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使人类联系加强,促进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传播。(不利影响:带来了环境污染;战争、车祸、空难等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安全)(5)特征:科学与技术结

12、合更为紧密;同时在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6)影响: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广泛的途径。使资本主义产生和资本高度集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引起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激化,形成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相对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突破;各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2)主要内容: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

13、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人类由此进入了“信息时代”。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3)特点:科技发展、更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4)影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促进了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人民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

14、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各国发展高新科技政策:美国:“星球大战”计划;西欧:“尤里卡计划”;日本:“科技立国”政策(或“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863计划”(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苏联和东欧国家:“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数学:牛顿独立发明微积分2物理学: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建立完整力学理论体系;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爱因斯坦提出物理学的相对论,扣开原子时代的大门。3生物学: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生物进化学说。【归纳整合与开放性问题】一

15、、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等西方列强为掠夺原料和市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用战争手段打开中国大门,破坏中国主权,政治上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陷入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思想上,清政府内部分化出洋务派,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新思潮。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满足资本输出的需要,掀起瓜分狂潮,并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维

16、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经济上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思想上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转化为学习政治制度。3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中国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制订发展高新科技的“八六三计划”,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是什么?1美国、德国后来居上(20世纪初成为头号、二号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是更多地投入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2英国、法国发展相对缓慢:原因是技术装备落后,资本大量输出。3日本开始崛起:原因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外侵略扩张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