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461615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政治辅导网 http:/第八课第一节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掌握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这一原理,能举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2能力方面:通过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思想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好的学风,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二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三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四 教学准备:FLASH(CAI)课件五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双边交流,民主互动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知道了

2、实践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实践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那么,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这将是我们这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三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AI展示)(请同学们略读课文后回答):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什么?表现为几个方面?(学生回答):略(教师):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AI展示)(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CAI展示)(教师):人们之所以去认识事物,不是由人任意选择的,而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具体表现为:第一,人们面对客观事物,认识什么,不认识什么,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来决定,而是由实践的需要决定的。第二,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实践的需要服务的。实

3、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会关注什么问题,它们也就成为了人们的认识对象。例如:古代的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于是迫使人们去观测那些与季节气候密切相联系的星体运动规律,由此制定了古代的历法;另外,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完全依赖气候,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使人们加深了对农业的研究,希望能够研究出高产的粮食作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如今,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产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例如:(CAI展示图片资料: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反复试验,长期观察,终于在实践中研

4、究出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水稻,并在国内和二十多个国家推广,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和八个国际大奖,被子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人工温室技术培植各种反季节蔬菜,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等等。都无不证明,认识是为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讨论):课文P111漫画“点子从哪儿来?”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略(教师):为“点子”正翻阅点子大全,找不到满意点子而急得满头大汗,眼冒金星。形象地说明了离开了实践,任何解决问题的点子都不可能产生,照抄照搬书本的教条主义是不行的。但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读书学习。(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CAI

5、展示)(教师):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的联系过程中,使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显露出来,逐渐深入事物的内部,认识和掌握其本质和规律。所以说,人们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而得来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得来的,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鲁迅先生说过,“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正是因为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亲自实践,后人才知道螃蟹可以食用;正是有了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的尝试,后人才知道西红柿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又如: (CAI展示图片资料:李时珍和本草纲

6、目)中国药神:李时珍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二十多年里,他不但阅读了八百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一万一千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药神”(想一想):P111“毛泽东语录”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说明了认识是在变革、改革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AI展示)(教师):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发展的动力是什

7、么呢?只能是由实践来推动的,具体表现为:(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例如:(CAI展示图片资料)材料一: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等量子力学首创量子论者:普朗克开创现代科学新纪元:爱因斯坦经典力学之父:牛顿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创立经典力学的工作。到目前,它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典力学和天文学相结合,建立了天体力学。经典力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各种力学,如水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等。事实证明,从行星和运动到地面各种物体的运动; 从大气的流动到地壳的变动;从设计各种机械到拦河筑坝、修建桥梁和高层大厦;从人力车、马车

8、的运动到汽车、火车、飞机的运动;从抛出石块到导弹发射、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所有的这些都服从经典力学的规律。经典力学在这样广阔领域内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证明了经典力学的正确性。 但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经典力学在处理两类问题时“失效”新的实验事实用经典力学无法解释。一类问题是,怎样认为识高速运动的物体。如,宏观物体在做高速运动时其质量会随着运动的速度增大而增大。又如,物体的长度和时间间隔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出有密切的联系。经典力学对此已无法做出解释。这表明,认识需要发展。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正确处理了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人类获得了新的认识。经

9、典力学只适用于处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远远小于光速)问题,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情况下良好的近似。另一类问题是,怎么样认识微观粒子。人们发现电子、质子、中子等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而且具有波动性,它们的运动规律一般不能用牛顿运动规律来说明。这又表明,经典力学有其适用的范围,认识需要扩展。由此,科学家(普朗克、波尔、狄拉克等)提出了量子力学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规律性,并得到了证实,于是形成了一门新的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量子力学,人类又获得了新的认识。材料二:解析几何的发明和微积分的产生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莱布尼茨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 17世纪70年代以前,几何和代数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它们是互相分离的

10、两个学科。笛卡尔对当时的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主张采取代数和几何中一切最好的东西。他把代数运用于几何,使图形的几何关系在方程的性质中表现出来,创立了解析几何这种研究几何问题的新方法。与此同时,由于当时航海、天文学、力学的发展的需要,研究运动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问题,牛顿、莱布尼茨在总结了前人数学成果上,共同创立了微积分这门新的数学学科,使几何学又与力学相结合起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想一想):P112“恩格斯”语录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比十所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更能把科学推动向前发展。(2)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

11、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CAI展示)(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略(教师列举):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了大量是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认识工具:从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到现代的射电望远镜,显微镜,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雷达,人造地球卫星,摇撼技术等等,人们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和科学工具的运用,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3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AI展示)(提问):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学生答):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本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CAI展示)(教师):学习知识、认识

12、事物、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掌握科学技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实践,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人类谋福利。例如: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电磁场理论的奠基者:法拉第 人们根据法拉第、麦克斯韦和赫兹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摇撼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对待学习知识的目的的两种态度(CAI展示)(学生回答):略(教师):一种是为了夸夸其谈、卖弄学问、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这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例如:中国共产党

13、领导的新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人王明,虽然去国外留学了几年,掌握较丰富的革命理论知识,但他却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而自以为是已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熟背于心,照抄照搬,从本本出发,领导革命队伍冒险激进,四面出击打击敌人,结果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给革命队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被迫长征。另一种则是为了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这是我们所提倡的,例如:现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等,其目的不是用来显耀自己知识的渊博,而是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贡献。真正做到“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要培

14、养的学习作风和学习态度。(想一想):课本P113“毛泽东语录”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学习、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去指导实践活动,提倡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AI展示)(教师):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怎么样去检验?既不能由某个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客观事物本身说了算,唯一的办法,只能由实践去检验。(1)“检验认识”的含义: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CAI展示)(2)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CAI展示)(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AI展示)(学生回答):略(教师):因为只有实践是主观

15、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就是使主观和客观发生联系的介质(或条件),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情况下,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CAI展示资料:关于光的本质问题,物理学界曾经存在的两种观点):一,光的波动说:17世纪由惠更斯所创立,与当时流行的光的微粒说相对立,认为光是由发光体激起的依靠媒质传播的一种机械波。这种学说在19世纪初当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被发现后才得到广泛承认。19世纪末,又承认光是一种电磁波,于是又创立了光的电磁理论。二,光的微粒说:17世纪曾为牛顿等人所提倡,与光的波动说相对立,认为光是发光体发出的弹性微粒所组成。这一学说曾被普遍接受。这两种观点都在局部实验中得到证明是正确的,但这两种认为识都存在片面性。到了19世纪初的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发现后,光的微粒说被光的波动说所取代, 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有关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不能用波动来解释,这促使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子的概念。爱因斯坦认为,光既是波,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