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145965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项复习:记叙文1、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强调从整体入手,了解文章的观点与材料,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对文章的内容与中心有完整的理解。这是对以往过分地零碎肢解文章、或只重视某些重点段落的分析的一种拨乱反正。“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则是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前提下对文章的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试题多从下面几个方面设计:联系语境,辨析深层含义;分析背景,领会作者意图;结合主旨,推测真实目的;结合人物性格,品味言外之意等。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

2、的看法或疑问。命题一般从下面角度着手:从关键性的词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内容含蓄的语句感受文章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直抒胸臆的议论抒情语句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指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分析、研究,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问疑责难,或另树一说,这是一种探究性的阅读。这一考点非常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它不是把阅读的目的定位在被动的接收与单纯的贮藏,而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上面,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应该对阅读的内容有“自己”个性的反映。这一内容几乎是近年中考语文的必考点。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

3、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说明和交代;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生动的描绘与刻画;说明则是一种解释,目的在于介绍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或性质;议论是作者直接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抒情则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思想感情,以强化对事物的感受。这方面的考点多是结合语境,分析某种表达方式的作用或效果。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重视

4、阅读感受和体验是新课标“以人为本”课程观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各人的知识、性格、兴趣、社会背景、阅读目的的不同,会产生对作品意义内涵理解的差异,对同一作品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里的中心词是“自己的”,多立足于让大家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信息的筛选,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科技作品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掌握作品所介绍那些科学知识或道理,而是通过阅读学习方法,学习如何筛选信息,学习如何准确、精确的表达,学习严谨、科学的思想方法。6、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

5、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议论文,最重要的也不是记住了文章的观点,了解文章使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同阅读科技作品一样,重要的也是学习方法,思考人家是怎样证明观点,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顺畅地朗读,读音、节奏正确;能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文言文考试的重点不在于对词法、句法等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立足于考查是否掌握了最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查能否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原文。主要的考试形式题型有:默写;解释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内容理解。(一)元之宵 青

6、禾元宵是一个节日,元宵是一碗汤圆,元宵是老百姓自己的夜晚。元宵作为一个词,第一次嵌入我的脑际,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其时,共和国初立,政通人和风清民淳。母亲心情很好,时不时给我讲故事。关于元宵,母亲说,一个秀才要赴京赶考,路过九龙岭,遇到了一个卖汤圆的老头,老人说,我出个对子,对得上,分文不取。秀才暗喜,我诗文一肚子,少的正是钱。老人出的上联是:“九龙岭下日日冬至。”冬至不是要吃汤圆吗?而他天天在九龙岭下卖汤圆。秀才把肚子里的东西翻一遍,还是对不上。秀才后来没考上,乘船回家,途经六鳌。入夜,看海上渔火点点,灯光流动,忽然想起那个上联,顺口咏出“_”。后来,秀才到九龙岭,想讨回那碗汤圆的钱,却找

7、不到那个卖汤圆的老伙子。我说,秀才真的没考上?母亲说,没考上。金榜题名是戏文里的事,生活中,大都是落榜的穷秀才。只有冬至和元宵是大家的,人人有份。我后来知道这个故事在漳州几乎家喻户晓,有各种版本,但大都是秀才中了状元,衣锦还乡。我不得不佩服母亲的感悟力。元宵是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元即庶民百姓,所谓“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宵是夜,元宵就是老百姓的夜晚。在众多的元宵诗中,我喜欢唐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他为我们留下一幅盛唐长安民众的元宵行乐图。中国历史,多灾多难,称得上盛世的不外乎汉之文景,唐

8、之贞观、开元,清之康乾,加起来约二百五十年。占五千年文明史的二十分之一。而今又称盛世。这盛世来之不易。盛世之前是艰难的跋涉。五十年代初的清明很快就消逝了,接踵而来的是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那时天天讲为人民服务,“人民”却连元宵都过得提心吊胆,生怕出错。年年元宵,今又元宵。元宵吃汤圆,与冬至同,所以元宵成了汤圆的别名。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要义,观灯自是玩的一种,后来发展,不但观灯,还放烟火,目的还是满足眼欲,玩得痛快。元之宵,老百姓的夜晚,应该是,但愿永远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注:“金吾不禁”是指古代由掌管京城警卫的金吾禁止夜行,唯于正月十五日开放夜禁,称“金吾不禁”。

9、 (选自闽南日报2009年2月9日,有删改)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途经六鳌( ) 接踵( )而来2.文中划线句“只有冬至和元宵是大家的,人人有份。”为什么母亲会认为“只有冬至和元宵是大家的,人人有份?3.联系上下文,填上文中第段空白处的下联。九龙岭下日日冬至 , _4.文中第段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中的“玉漏”是指什么?“玉漏”是指:5.文中第段“元之宵,老百姓的夜晚,应该是,但愿永远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有什么含义?6.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猜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于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学形式。下面请根据谜面和谜目写出谜底。建国方略。 (打一字) _ 清明前夜 (打

10、一传统节日) _ 作者在文中没有涉及到谜语内容,听说“博客”(weblog)是互联网上一种个人书写和人际交流的一个良好工具,所以现在想请你为他注册一个有个性博客用户名以及替他在博客上先出一个谜语(包括谜面、谜目和谜底)与互联网上的网民交流交流。博客用户名【 】谜语:_ (二)红树林间听潮踏上海门岛,那散发着海潮味的渔港,黝黑黝黑的渔民,地道的闽南语对话让我想起了台湾本土电影飞越情海里发烧的黄梅小调,伴着呢喃的二胡曲。闽南的味道,就这样毫无理由地散发、围绕。来不及好好品味岛上那满山遍野台湾相思树绽放的一抹抹鹅黄,来不及细细追寻村间小路红砖古厝墙角棱边的一丝丝悠远,我们再次登船出海看红树林。出发前

11、,我很想看看那张贴在红砖上标示着“金门实弹射程演习布告”的红纸。因了这红纸,我知道,就在这千千万万米的海底之下,分明有那么一条脉络,生生世世,牵牵连连。而此时,我们就坐在去看红树林的船上,脉络就在水底的下方,沿着我们的反方向,向着海的东边延伸。红树林,在深蓝的碧波里荡漾,在懵懂的情海间起伏,一片片,一棵棵,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尽头,寥廓江天,满目皆绿。听说红树林开花的时候更美,白色的小花开在树冠,连缀成片,像在入海口铺下了一条通向天际的花路,看花的人或许也要祈祷:“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吧。可惜,我们晚来了两个月,如果是7月,流火与花海的演绎,一定是一场美丽的邂逅。船在红树林边缓慢行

12、驶,生怕惊扰海潮中红树静谧的休憩,偶尔有栖息在树丛中的白鹭飞起,轻点细水,凌波微步,天水间,一幕“天地一沙鸥,飘飘何所适”的漂泊剧情正在上演。宇宙是如此宏阔,而“我”却是如此孤单,如一叶小舟,漂泊在无尽的时间与空间里,独自驶向生命的尽头。有时候,我又觉得白鹭并不孤单,因为它还有红树可以依托。真正孤独的勇者,是这些在潮起潮落间,不屈的红树。我想,红树与潮水之间一定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但又彼此个性张扬,所以,千百年来,就变得如此的爱恨缠绵。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谁也不用开口,只需默默以受。一大片的滩涂,看似坑坑洼洼,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其间的“湖泊”遍布,“河道”纵横,虽说只是

13、浓缩版,但纹理清晰,脉络自然,似乎是在潮起潮落间就凭空造就了一个长江源,一处罗布泊。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终抵不得我们的莽撞。相继踩踏之下,滩涂上“河流”改道,“湖泊”决堤,然而脚底下一块块新的“湖泊”也随之产生,我分不清楚这是破坏还是创造。只感觉,在洞穴中进进出出的寄居蟹们似乎在稍有徘徊之后,又立马适应了新的环境。风月变迁,物是物非,都只在这不经意间。寄居蟹如此,滩涂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自然的宿命,谁又能那么容易逃脱?时光易逝,人终究要乘船回归都市的繁华。然而我却希望那繁华不要无限度地扩张,坏了这未全部开发的岛的景致。人,总是要保留一些清净、原始的地方,当繁华褪尽只剩落寞的时候,至少我们还有这么

14、一个所在,还能到达这么一个所在,在此栖息,让心安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寥廓( ) 静谧( )2谈谈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结合段内容,说说红树林这一形象引起了“我”怎样的思考。4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示例:我想,红树与潮水之间一定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但又彼此个性张扬,所以,千百年来,就变得如此的爱恨缠绵。批注: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树与潮水的相互依存关系,表达了作者对红树林的喜爱之情。 句子:批注:(三)拆字趣谈中国的方块字,或象形,或象声,蕴涵玄机哲理,妙不可言。你看:天为一大,地乃土也;白水

15、为泉,止戈为武;不正就歪,人为即伪;有水可为河,无木不成林;官字两个口,兵字两条腿;此木是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江洋湖海三点水,忍字心头一把刀有些字的组成很有寓意。譬如“富”字,一半是福,一半是灾;贪贫相近,祸福同旁。一个“人”字,看似简单,实际上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必须互相倚仗,相互支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那就只能“羽化而登仙”(见苏东坡前赤壁赋)。所谓“仙”者,自然不食人间烟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人一旦做了官,即便只是个小吏,也可以“使”唤人,“使”字很形象地表明了这一点。近来又有人考证:“走”“关”系就是送,咬耳根授机宜即为邪,某些看上去很有“威”望的男人,暗地里藏有一个女人正因为汉字如此奇妙,故历来拆字的故事不少。岳传说,宋高宗赵构因岳飞主战、秦桧主和而被搅得六神无主,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