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401234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湖山听泉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鼎湖山听泉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鼎湖山听泉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鼎湖山听泉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鼎湖山听泉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鼎湖山听泉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湖山听泉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轻音乐:班得瑞的寂静山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 祖国的山水风光,秀丽无比,景象万千。无论是霞光日影,还是涛声泉音,都凝聚着自然的情理意趣,传递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不错的,在广东省的肇庆市也有一处风景胜地,这就是鼎湖山。古往今来,许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写过许多赞美歌咏此山的文章,可谓风格各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绘鼎湖山优美风光的写景散文,这就是当代散文家谢大光先生笔下的鼎湖山听泉。二、初读感知1认真浏览,解决字词。请同学们把不认识的字词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然后借用工具书,读准字音,扫除文字障碍。同桌之间也

2、可相互交流。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梳理文章,初读感知。教师适当引导。2相互交流,补充扩展。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发现。教师补充以下字词。怅惘 楹联 泠泠淙淙 汨汨 嬉戏 污垢 遐想要求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库。 3默读全文,梳理脉络。(1)请同学们拿起笔,边理读边思考:作者写鼎湖山的风光景物都写了些什幺,与以往的写景文章相比有什幺不同? 试梳理出能表现出作者行踪的词语。明确:大部分写景文章注重视觉效果,而本文却独辟蹊径,以“泉”相扣,以“听”贯穿,指向单一,而又兼顾其它景致,把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边读边画出题目中能表现“听泉”的字句,指导学生学会紧扣文题来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的

3、读书方法。(2)梳理读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订正。明确:文章虽写了细雨、浓雾、亭台、寺院、繁花、古树,但从“引泉看泉听(看)泉听泉”这样的思路来看,都是为写泉而铺陈,全文由“听”引领,由“泉”作结。这是作者的心灵旅程,心泉所在。可谓工于选材,巧于详略。这样避开了以往行文的陈窠旧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在理读中可能得失不一,教师可适当启发点拨。关于作者的行踪,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作者的游山踪迹: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跳读方法,勾画出这些词句。明确行踪在移步换景中的作用。这样安排材料,不但把作者的行程交待清楚,而且逐渐把山泉的形态精神描摹出来,当然文中也隐约交待了时间的

4、变化:黄昏晚饭夜间。时空交错,交待了听泉的背景,很好地组织了材料。三、个性阅读1.吟哦讽诵。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文章,可高声朗读,可默语品读,可相互对读,可小组互读。教师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理解的地方反复诵读,读中感悟,悟中品味。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积累在本子上涵泳并加以仿写。2.激情美读。教师示范朗读第二段。让学生想想为什幺要这样读。指导学生朗读其它段落,学生相互评读。在此基础上,激情美读全文。3.结合课后练习四,指导背诵第8段中的文字。第二课时一、精读品析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来学习文中语言所蕴含

5、的思想感情,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的学习方式,说出大家的感悟与收获。1读一读。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8段,揣摩一下作者描写这段听泉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在这一段中你对作者在语言描写上有什幺发现。这一段是文中的重点语段,在熟读的基础上分析品味语言的美点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明确这段文字写作者夜宿山寺,如枕泉而眠,想到人生与历史,心有冥合;由泉声错然相驳,顿悟自然之美感,历史之嬗递。读时可让学生联想各种乐器的音色及乐器演奏时的声部效果,体会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能读出韵味。2.品一品。(1)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比较优美?(2)你怎样理解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肯定鼓励学生的发现,适当引导点拨,不作干涉

6、。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品味发现诉之文字,指导学生进行写景作文小练习。同学间相互交流。明确:作者把泉当作山的灵魂来抒写,由衷赞美山泉,透露出自己的人生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3谈一谈。通过精读本段,同学们在写作方法或人生感悟等方面有什幺收获? 让学生在涵泳品味的基础上,自主发言,谈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二、探究质疑1.围绕文章组材,探究文章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2.文章5、6、7三段几乎不着一“泉”字,是否赘笔?能否删除?小组相互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其中,和同学共同质疑。明确1: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纵观全文,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

7、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明确2:不能删除,一是为下文听泉蓄势,二是赋予作品时代意义。三、拓展延伸1.以同学们的品味感悟为基础,写一篇鼎湖山听泉的读书札记。2.同学们就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说一说自己听风、听雨、听雷等时的感受。目的是让同学们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能力培养。3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片段 第一课时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师板书,生数。)师:知道什么叫“鼎”吗?生:就是古代人用的鼎。师:有点儿意思

8、,起码你知道是古代人用的。生:是古代人用的烧饭用的锅。生:一些庙里烧香用的,拿来祭祀用的。生:冬天人家里用来取暖的。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祭祀用的鼎。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生:在肇庆。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听泉

9、,可能会是在什幺情况下听的呢?生: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在哪儿听泉?在鼎湖山干什么?在鼎湖山听什么?(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生自由读课文。)师:现在,我要请你起来说话了,在说话前,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读了以后,我不提问,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你不能说:中午请你到我们家吃饺子吧!(生笑)而是要

10、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心得,或有什么体会。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也可以站起来问。你想不想站起来说得再好一点?那就再读一遍课文。不过,这次你可不要再从头到尾读了,刚才你已经读过一遍课文了,应该有个印象了,对哪一段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抓重点读,然后说说你的感觉。不过提问可以就全文提。(生读)师(巡视):静静地,慢慢地,一边读,一过思考,给你五分钟时间。其实像这种读法,你应该拿一支笔,想说什么,作个标记,想问什么,作个标记,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你要觉得需要跟周围的同学商量商量,交流一下,也可以。(五分钟后)师:我了解一下情况。哪些同学觉得你有话说,举手。说什

11、么都行。生:作者在清晨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有轻柔的,有清脆的,有厚重回响的,有雄浑磅礴的(师正音:磅礴)。这样的泉声真动听啊。生:我在细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生:我认为XX在回答问题时师:不是回答问题,是在发表看法、见解。生:我认为XX在发表看法时说的那一段是个总分段。师:怎么总的?又是怎么分的?生:先总说听到了各种不同的泉声,再分说有哪些不同的泉声。师:那又是怎么总的呢?生:不是总分总,是总分!师(面向全体学生):有没有再总的?仔细看看书。生(笑笑):有!师:不错,有些同学看出内容了,有些同学连结构也看出来了,真不简单!生:我有问题,为什么泉声忽清忽浊的?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把你

12、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你听上课铃声都是清脆的笛声。那么哪些是浊的呢?生:生:我觉得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得真是太好了!太美了!师:哦,你觉得太美了?那你就来美美地读一读。(生读。读得还不错)师:他读得美不美?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超过他。(齐读)(对刚才读的学生)你再来读一读,超过大家!挺起胸,直起腰!这样读起来就有气势,不然人家还以为你要向人屈服呢。(生笑,读)你觉得太美了,那你来说说你的体会。生:我觉得作者最后说这泉水汩汩滤过心田,那感觉特别好!师:哦,这说明作者仔细聆听了,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板书:聆听。词语教学。)生:我觉得倒数第三自然段特别美,都用西洋乐器作比呢。师:不过我得提醒一下了,这儿还

13、有一样是中国民乐呢!生:哦,“弹拨”应该是琵琶吧?师:对了,琵琶!你有没有办法把它们全改成中国民乐?生:有!师: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等一下请你读读你改了的句子。生:为什么作者说“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呢?师: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把你的问题也写到黑板上。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不发出感叹?师:那你能不能来感叹一下?写一段感叹,等一下读出来给大家听听。生:中国民乐都是清脆的,我觉得刚才那个同学说用中国民乐作比,而不用西洋乐器,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气势了。师:哦,你是觉得咱们中国民乐没那么大气势呀,我告诉你,其实我们中国民乐也有气势磅礴的。不信,你等着。(对要改写句子的学生)你可得想出气势磅礴的中国民乐哦

14、。师:抬头,问题聊到这儿。课文你们已经研究了两次,对于这样的课文,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来学最好?生各抒己见:抓重点读;按顺序读;先分段,再抓重点读;先概括段意(师问:我们不去概括,心里明白了,行不行?)缓慢地读(师问:为什么要这样?点拨不能太慢。)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读,我非常高兴,像这样的课文,确实应该好好读,有感情地读。下面我还得请你们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你就好好读,使劲读,有感情地读。(生读,比较小声。)师:人家都说小孩子读书是书声朗朗,我怎么没听到啊?你们这不是清音,有点浊。(生大声读了起来。)师:你认为你可以练习得读给大家听了吗?(指名分段读。)(第一段没人举手。)师:你们刚才没有选择这一段,是吗?没关系啊,现在可以读一读啊(还是没人举手)需不需要齐读?如果需要齐读,那我就认为咱们班只能齐读,而不能个人读了。(指名六人读。鼓励超过前一位同学。然后齐读。)师:我这儿问个问题,你觉得这儿哪个叙述值得注意?生:“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