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392762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厦门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条件及路径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http:/ | 更新时间:2012-07-16|来源:中经专网字号:【大】【中】【小】 【复制本页地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顺应了银行业发展趋势,正愈益受到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青睐。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总结梳理厦门银行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实践,分析评估厦门市银行业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化的可行性,并从发展实体经济、打造资金“洼地”和完善融资网络三个方面,阐述厦门市构建“供应链金融中心”的具体路径。(中经评论北京)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旅游城市、对台经贸的

2、前沿地带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厦门近年来民营经济表现活跃并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目前全市7.08万户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1.81%,而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为小企业(占比高达95%以上)。在全市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高达88.42%,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在全市企业中的占比也高达70.62%。厦门市小企业主要活跃于电子、化工、机械、商务、旅游、服务业等领域,其中以批零商贸和制造业为主体,其户数分别占全市民企总数的42.33%和16.63%,注册资本分别占全市民企注册资本总额的33.8%和17.37%。受自身规模小、体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金融制度不完善等

3、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厦门市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尤其是2011年以来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根,厦门市小企业融资困难愈加凸显。本文描述厦门市银行业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实践活动,探讨厦门构建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及现实路径。一、厦门市银行业发展的特色供应链金融活跃厦门市经济总量少,企业群体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这决定了厦门市银行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大型国有银行从大企业的“红海战场”转向中小企业的“蓝海战场”,中小银行则坚持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随着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模式供应链金融实践的逐渐兴起,厦门市银行业机构纷纷推出了中小企业供应链

4、金融的细分业务。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创新型融资方式,顺应了银行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青睐,并成为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现阶段厦门市可大力鼓励银行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促进其规模化发展,打造独具厦门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中心”。二、厦门市打造“供应链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评估供应链金融以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实力雄厚、资信良好的大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向上向下延伸形成链条,并以此作为信贷支持的有效载体。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借助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信息流是伴随着物流和资金流的产生而产生和运行的,物流和资金流的

5、产生来自于真实的生产和贸易活动,可见,供应链金融是以实体经济为背景的金融创新。银行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物流、资金流”顺畅运行的基础上。因此,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化,构建涵盖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中心”,必须具备一定的实体经济基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成熟的物流条件。综合考量以上3个方面,厦门市打造“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时机已经成熟。(一)实体经济良好的产业链基础厦门市已经具备构建“供应链金融中心”的良好产业链(集群)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承接台湾转移的高精尖产业链群。随着厦门与台湾产业对接规划的逐步落实,台资企业陆续向厦门地区转移,形成了以重大项目为核

6、心、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格局,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包括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纺织等)、软件业、金融业、服务外包业、旅游业、海上客货运和航空运输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业、邮政和通信产业、农业等领域。2.总部经济区辐射带动了周边产业链群。厦门地区经济层次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吸引了周边地区企业总部或营销中心入驻,形成“两头在厦,中间在外”(即研发和销售在厦,生产加工在外)的总部经济格局。如进驻厦门的众多泉州品牌企业总部仍将生产加工环节保留在当地,这就扩大了厦门地区的产业链辐射空间,形成了以总部企业为核心,加速周边上下游产业集聚的局面。此外,日益提上日程的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也将充分扩

7、大厦门地区产业链的辐射范围。3.政府倾力打造13条百亿产业链(集群)。为打造13条百亿产业链(集群),厦门市政府积极引进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并以其为核心引入众多的配套协作企业,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2011年,全市13条产业链共实现产值2940.7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5.9%。根据厦门市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至2015年,这13条产业链(集群)目标产值将达到5658亿元,产值总体增长率将达207%。(二)金融环境一定程度的“资金洼地”2011年以来,厦门市银行业存贷比保持高位,2011年612月,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比均保持在8

8、5%以上,其中,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存贷比高居90%以上,相较于2011年初逼近100%的存贷比,中小型银行存贷比约80%。相对于75%的监管标准,各大、中、小商业银行存贷比均处于高位运行,可见,各商业银行对厦门地区信贷业务高度重视,对当地分支机构均有较大的政策倾斜力度,拆入大量资金用以支持厦门分支机构的业务拓展,这表明厦门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信贷资金的“洼地”。从宏观层面看,2011年厦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35.80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1.64%。目前,除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外,各地金融总量(本外币存款余额)与经济总量(GDP

9、)之比普遍为1:1的水平,厦门地区金融总量与经济总量之比约为1.9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福建省内居于首位,远高于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一的泉州市。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厦门地区吸引了来自周边城市的资金流,形成一定程度的“资金洼地”。(三)物流条件区域性物流中心为了配合产业链的建设,厦门市政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形成了以海港、空港为枢纽,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相互衔接、高效便捷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09年末开通的福厦高铁是国家“四纵四横”铁路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在建设的龙厦、厦深铁路将与福厦、鹰厦铁路汇集于厦门,使厦门直接无缝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凸显其作为东南沿海区域物

10、流中心枢纽的地位;厦门港是沿海20个主要港口和7大集装箱干线港之一,共有东渡、海沧等八个港区,港口岸线总长192公里;厦门空港已开通城市航线172条,开通35个国际城市以及香港、澳门、台北、高雄四个地区、城市的航线,成为我国东南片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随着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形成,厦门市物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1年末,厦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6%,2011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和空港旅客吞吐量分别比增12.4%、11%和19.3%。目前厦门已成为海峡西岸现代物流发展的龙头,建成了四大物流产业园区,分别为东渡-象屿-航空港物流园区(即现代物流园区)、

11、海沧物流园区、杏林物流园区和火炬翔安保税物流中心。大批国内外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如马士基、联邦快递、TNT、中远、中海、中外运等)纷纷入驻厦门,为各大产业链的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提高了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为银行业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三、厦门市打造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中心”的现实路径(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打造银行业区域性总部1.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近年来,尽管厦门地区“总部经济”形态初显,但经济腹地小、经济总量少、实体经济基础薄弱、金融竞争力相对薄弱的“海岛型”经济模式,长期制约着厦门市实体产业的发展,导致对“供应链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撑

12、力度不足。因此,打造“供应链金融中心”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这就要求厦门尽快突破“海岛经济”的思维定势,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泉州、龙岩、漳州等周边城市,发挥经济向心力作用,借助“厦漳泉”一体化契机,大量吸纳周边地区资金,吸引周边城市发展较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典型企业总部或交易中心入驻,与其生产中心相呼应,形成跨市联动,扩大辐射范围,做大做强实体经济。2.积极争取,打造银行业区域性总部。要进一步推动厦门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周边城市设立机构网点,扩大厦门银行业的辐射范围。要积极与驻厦非法人金融机构的总(行)部沟通,争取其将驻厦分支机构定位为区域总部,同意厦门

13、机构到周边地区特别是泉州、漳州、龙岩等地设立二级分支机构或服务网点,重点开拓总部在厦门、生产中心在周边城市的企业所在产业链的融资业务,以解决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业务发展上,顺应“厦漳泉龙”同城化趋势,逐步放开三地支付结算业务,降低甚至取消异地交易结算手续费等。(二)利用总部和“洼地”优势,促进资金集聚天然的区域经济地理向心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日趋完善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物流保障,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厦门市的“资金洼地”优势,并逐渐形成“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总部经济形态。因此,厦门市银行业在打造“供应链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应充分利用厦门地区“资金洼地”和生产、销售延伸在外的优势,以在厦总部企业

14、为核心,将位于厦门地区之外的与总部企业相联系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上下游供应商作为开发对象,建立银企对接系统,采用总部集团结算模式,归集与总部企业相联系的外地生产基地、销售场所、上下游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资金,促进在厦企业总部资金的汇集,以增强厦门地区银行业对区域内及周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三)立足现有商业生态,编织纵横交错的供应链金融网基于厦门地区现有产业分布格局,“供应链金融中心”的构建应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可先以现有产业园区、总部经济区、台商投资区等为目标区域,寻找区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以核心企业为抓手,深入上下游中小企业推广供应链融资业务,形成初具规模的供应链金融格局。在此基

15、础上,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主动培育资质良好、潜力较大的企业为核心企业,编制纵横交错的供应链金融网络。1.以现有商业生态为基础,构建初具规模的供应链金融格局。商业生态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不断演化并最终形成的具有典型商业特色的企业网络系统,通常表现为基于行业的特色区域、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等集群,集群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目前,厦门地区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生态系统:一是产业园区。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厦门市已形成了软件园、创业园、科技园、轻工工艺园、汽车工业园、火炬(翔安)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这些产业园区内集聚了众多的中小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二是总部经济区。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厦门以其特有的区域向心力吸引了周边地区的众多企业总部入驻,形成“两头在厦,中间在外”的总部经济格局,促进了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集聚。三是台商投资区。厦门市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建立了集美、海沧、杏林3个台商投资区。2008年编制的厦门与台湾先进制造业产业对接规划方案提出产业对接重点包括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纺织、食品等6大产业18个行业。2009年厦门市制定了与台湾十大产业对接规划,包括制造业、软件业、金融业、服务外包业、旅游业、海上客货运和航空运输业、文化创意产业、商贸业、邮政和通信产业、农业等。目前在厦台资企业约有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