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39090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大二就开始在实验室工作了. 暑假三个月也不回家, 就留在实验室做实验. 另外加上三年硕士, 拿到硕士学位又在学校呆了一年作实验. 所以我出国之前就发过5篇SCI的文章. 算来到我退的时候已经做了16年的生物研究了. 在我拿到PHD之前包括在国内读硕士的时候,我都保持早上9点到实验室,晚上11-12点离开实验室(有课就去上课). 一周六天如此, 周日如果没其他事一般也是呆在实验室.另外出文章的速度不是线性的,是有加速度的. 你在一个实验室一般前两年出不了什么东西.两年之后实验室的技术和系统都熟悉了,做实验出结果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只要你做实验的时候足够细心保证不出任何低级错误, 再加上实验设计

2、充分,一般实验的成功率很大. 唉,一说到实验我还是痴心不改. 其实都俱往已. 说实话做生物这么多年让我最寒心的是在我付出了将近20年的超乎寻常的努力之后,仍然是两眼一摸黑, 不知道前途在何方.所以在当我老板在哈佛做了4年AP因没有拿到funding而被一脚踢出门, 实验室关门之际, 我对生物彻底失望了: 且不说我找faculty职位一直未果,就算是找到了还有这么多人照样是被扫地出门. 与其说再找一个实验室再干4-5年 (谁又能保证这4-5年内就一定能实验顺利,发好文章,然后5年后找到一个职位, 找到职位后还能继续顺利, 发好文章,拿到funding, 拿到tenure, 这每一步都很可能出问题

3、的, 一旦出了问题又何去何从?), 还不如咬咬牙,退了. 借Oncogene善意提示结束本帖: 1. 无论POSTDOC还是学生, 选择老板时, 其人品, FUNDING, 科研水平要综合考虑. 如 果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有严重缺陷, 请做好炼狱的心理准备. 2. 基础生物学研究学术道路基本时间表:PHD STUDY 5年 POSTDOC 5年 Assistant Professor 5年 = Tenured Faculty.(特别声明:一般观点认为,只有10 甚至更少的生物学PHD学位持有者最终能够成为AP,因此,选择生物学作为你的终身职 业前请务必三思)退吧,早退早超生.为了让你感觉好一点,

4、告诉你我的情况吧, 我是国内P大毕业, 美国TOP10的学校PHD毕业, 然后在Boston H大做了3年Postdoc, 2年Instructor, 发了21篇56分的文章(一作16篇), 得过两个小GRANTS, 若干学会的New Investigator awards. 最后还是找不到Faculty位置,咬咬牙也就退了. 现在找Faculty位置, 得满足以下要求中的至少两个,1. CNS 一作文章至少一篇, 10分左右文章若干,2. 有R01或至少K grant,3. 老板是大牛, 另外, 即使你拿到了AP位置, 在随后的3-5年内, 你还必须靠你自己发几篇好文章, 然后一定得拿到一个

5、R01, 否则,5年之后你还是拿不到甜妞, 还得卷包走人. 我老板, 还有隔壁实验室的另一个老板, 以及另一个系的3个年青老板, 就是因为没拿到R01, 做了4年AP, 被H大活活踢出 (我们实验室就关门了). 好在他们都是医生, 不做教授还可以行医. 妈的要是我一个屁挨着地被踢出来怎么办,最后还得改行. 思前想后,寒心之余, 咬咬牙,一跺脚, 退了.值的欣慰的是,自打改行后,我很快乐,只后悔没早改行.标 题: 我们必须寻求改变发信人: bioending (supersmart), 信区: Biology标 题: 我们必须寻求改变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21 17:5

6、7:19 2007)生物相关领域的学生和postdoc, 在在美国的中国人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个人群的收入则是处于最低的位置,除了往faculty这条辛苦一世的路上挤,或者甘于做万年postdoc,找公司的路也比别的专业艰难许多。至于转行的那部分,到目前为止还属于小部分。为什么生物研究这条路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还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我们属于供过于求的劳动力。金字塔结构的医学突破发现决定了美国为了发展基础医学研究,需要大数量的受过专门training的劳动力,而大多美国本国的优秀人才都会选择回报更大的工作,所以,从小重视科学教育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们,便成为美国研究机构的首选。

7、很大一部分来美国读PhD的都是中国四大生物学院世家出身,当年都是顶尖的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由这群顶尖的人才支撑起来的生物研究真的需要这么多顶尖的人才,看看美国的学生就知道,大多数进graduate school的这些都不是最聪明的学生,虽然Harvard等少数几个学校里会有不少放弃读医学院,法学院而真的对研究感兴趣而且也真正拔尖的学生,但第一,这是少数,第二,这几个学校PhD毕业转去做咨询,投行,知识产权的也比别的学校比例要高得多。有诺贝尔得奖者说过,往往最好的生物学家是大学里B average的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大多数留在这里的人都不是top student。研究生物,对于抽象思维要求很

8、低,对于数学只有少数计算,进化和结构研究方面用得到,对于逻辑思考由于不需要很敏捷的反应一般人的逻辑思考能力慢慢想绰绰有余。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不知疲倦的反复尝试和好的运气。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有大发现的是少数,美国的科研经费的系统更是保证了对一个问题的大于1x coverage,就是让你们都去试,有一个试出来就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系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生物医学的发展,也许这也是最好的模式,但是问题是,美国现在的大规模基础研究来支持少量有价值的发现,牺牲的并不是它自己的民众,而是让大量的外国人才来填这个巨大的坑。如果美国用同样的资本来使用本国的劳动力来做这些研究,它能得到什么样

9、的结果?只有两个可能性,其一,为了有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必须提高报酬,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规模缩小。其二,为了维持规模,现有人员配备结构发生改变,低学历技术支持人员比例上升,高学历研究人员比例下降。这两种都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到这里,为什么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也就显而易见了,由于中美人均收入的差别,同样的低收入在未出国的中国人眼里并不那么低,于是美国就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使用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而中国的态度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一直希望科教兴国,所以也鼓励留学生到美国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生命科学的鼓吹更是在上个世纪末达到了顶点。而美国则利用这样的心理把这些人都塞到了一个理论相对落后,需要

10、大量人力去牺牲的学科里,其结果就是中国其实吃了个大亏,这些做基础生物研究的能够带给中国的,其实太少了。这么一堆高素质的人才,都蹉跎在了美国实验室里,等回到中国,顶着长江的名号,能为中国做什么?这里面,美国招人的学校看重中国人好用聪明勤奋听话,中国的学生看重美国学校名气好不用自己花钱读书还有奖学金受人羡慕,中国找海龟的大学要给自己学校提升形象更好骗科研金费,回国的人看重可以常回中国受人敬仰加腐败更好骗钱。当然,这个不是绝对适用,在这里做得很好希望在国内做得更好并利用国内low labor cost和人才的也有,想回国为国家做些贡献的也有,但是结果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没有看到自己在这一个big

11、 picture中的位置。大的方面说完了,再说说从个人利益方面。作为一个民主的时代,其实大家不必为重视个人利益而羞愧,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是大家都在不违反道德的框架下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这样得到的结果就是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结果。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对科学研究的憧憬和热情来到美国的,我们从小的教育也一直鼓励做科学家,虽然这并不是个很合理。科学家这个职业,是在物质极大丰富,有些人开始有能力探索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产生的职业,在中国这个远远没有达到富足的国家鼓励大家去做科学家,也只能是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的思想造就的人处于社会主流时对教育的要求。但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时代的留学生或多或少愿意在不算好的

12、物质条件下投身科学研究。许多人会说自己对生物研究也是有兴趣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在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其实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产生一些兴趣是很正常的,这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这个职业有兴趣。很大一部分人根本对别的职业了解很少,甚至片面的否定那些金融,经济相关的职业,认为那些intellectually inferior,其实完全是盲目的自大,去读一读现代的经济学,也许你会发现经济学比bioscience更像science,而投行对数学的要求,也比大多数分子细胞生物学家们懂得要多,咨询要的逻辑思考,比很多cell paper的实验design也要更smart。只要走出去看一看,就会发现很多工作都是

13、非常challenging而又能够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的。但是由于这些工作对社会创造财富有直接的贡献,这些工作带来的报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授的工资,更不要说是Postdoc。有些人会说他们不care收入比别人少,他们更enjoy做研究带来的乐趣跟成就感,但是到底给你成就感的是什么?是你真的有了什么跨时代的发现?真的带来了什么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对大多数做这一行的来说,成就感还是来自发了nature science cell的paper,拿到了大的grant,到了哪个好的学校做教授,拿到了tenure。这些其实只是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在别的行业也一样会得到。但是想一想你真的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吗?一篇na

14、ture的paper,全世界也许有几百个和你一样的科学家会读上一读,其中可能有几十个会仔细的读,然后可能有10来个人会根据你的实验想点东西做,但是这样的成就就是你人生想要的成就吗?这个职业真的比别人崇高吗?我并不是说没有人应该投身于科学研究,我的point是,做研究并不是一件有多么崇高意义的事,并不能给人额外的成就感,那么它的价值也应该在报酬上得到应有的体现。相对于别的博士,从事生物研究的在博士之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才有可能成为教授,而且是在淘汰率相当高的情况下。那么对于这一行没有真正热爱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值,而对于这一行真的热爱而又有才能的人来说,这一行的报酬没有达到可以让他们的价值得到体

15、现的水平,所以,这样的情况对生物研究的所有人都是不公平的。有些人甘于拿低工资卖苦力,这是中国传统宣扬的所谓的美德,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中,这并不被认为是美德。看起来这是一个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看,我认为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就不会再存在。前面提到过,对生命科学的鼓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峰,那时候的顶尖学校的生科院,考分绝对是全校最高的三名之内,更是大量高考状元的去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生命科学的盲目崇拜,一方面是出国容易的名声。但是随着中国大众对世界的了解在90年代末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带动下日渐正常化后,对生命科学的畸形追捧也就慢慢冷却。生科生源的相对素质逐年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到了今时今日,生科的分数线再也不可能与国际金融等专业一争短长。同时,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北大清华复旦所在城市的繁荣以及众多机会的出现使得出国不再是很多最优秀人才的第一选择,即使想出国的人,也意识到出国绝不该为了到美国而出国,很多更热门的专业同样有出国机会,而且能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在这样的形势下,整体出国读生物的中国学生素质也开始滑坡。那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