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390454 上传时间:2022-1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数学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例题、试一试,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题?。?教材简析?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是在前面一图两式的基础上,通过一图四式组织学生学习,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既要处理好一图两式与一图四式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学生比较自然地理解一幅图所列的四道算式,又要引导学生联系一幅图的图意,把列出的四道算式对照起来看,体会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从一道算式推出相应的另一道算式的结果。和是8、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内容较多,在练习过程中要多创设形式活泼、学生喜爱的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对图画表示的实

2、际问题,要让学生说说图意,感受生活的情境,并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探索与讨论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是理解算式的含义和认识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经历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知道看一幅图能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初步的比较、联想能力。?3?喜欢学习数学,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一、主动探究,获取新知?1?出示游泳活动的情境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说说图意,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出算式。?2?集体交流:看了这幅

3、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1)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算?(板书:5+3=,3+5=)?怎么想5加3和3加5等于几?看看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2)看了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8-3=)怎样想8减3等于几?(3)你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怎样列式?(板书:8-5=)怎样想8减5等于几?评:面对一个新的知识,教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相互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在计算得数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问:同样的一幅图

4、,小朋友们列出了几道算式?看了这四道算式,你想到些什么?(小组讨论、交流,体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评:从一图两式自然地过渡到一图四式,让学生体会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四道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4? 试一试。?(1)出示兔子拔萝卜的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意。?(2)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3)集体订正:让学生结合图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及每题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二、尝试练习,巩固新知?1? 想想做做第1题。?(1)看图后让学生独立填写算式及得数。?(2)集体订正: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每题的得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5、?为什么第二幅图只列出了两道算式?2?游戏巩固。?游戏一:帮帮小河马。?出示+=8,说明:小河马遇到难题了,看它多着急啊!你能帮帮小河马吗?让同桌一起用数字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游戏二:旋转木马。?在旋转木马的音乐声中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同桌相互交流。?游戏三:放鞭炮。?用卡片逐题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口答。如回答对,其余学生发嘭、啪声;如答错,则发嗤声。?评: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持久性较差的特点,教师创设了形式活泼、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3?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说出图意后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4? 想

6、想做做第6题。?小组合作探讨:根据图意你们能列出多少道算式?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评:通过创设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了不同学生需要,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总评?“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

7、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

8、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了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矛盾转化。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

9、,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在练习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了多种练习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数学活动过程。设计开放题,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

10、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