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380457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文化的经济功能.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文化的经济功能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相互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日显突出。文化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化对经济主体的影响;第二,文化对经济制度的影响;第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第四,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文化 经济功能 经济主体 经济制度 科学技术 文化产业 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不开,也与人类文化的创造和迅速发展分不开。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同时并存的关系在一切社会都是存在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也态中指出: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

2、决定意识”。另一方面,精神和上层建筑相对于物质和经济基础又不是消极被动的,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起来起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可以说现在社会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有力的促进经济的增长。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尤为突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文化的经济功能更是日益凸显,并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而,分析文化的经济功能,对我国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又好

3、又快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与日剧增,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功能: 一、文化通过影响经济主体来作用于经济发展 (一)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发展功能人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

4、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的多,发达国家是最明显的例子。“美国在1990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美元,其中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占人均社会总财富的59%。其他几个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31.5万美元、45.8万美元。”19781995年,劳动力数量增长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略低于劳动力质量提高的贡献。但是到20世纪末,这种情况发生重大转变,人力资本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率显著下降,由19781995年的2.4%急剧下降到1.0%。预计未来20年劳动力增长率还将继续下降。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虽有所下

5、降,但是依旧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并且成为劳动力贡献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经济增长的这种模式转变,对人力资本积累提出了巨大需求。而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要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提高人力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中国如果能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中全面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就有可能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使得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总量更加充足、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更加提高、体系更加完善,人民学习能力和就业能力更加发展。(二)文化对人力资本的培养功能 文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体现在对劳动者

6、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 第一,文化对人力资本数量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对婚姻以及生育的态度从而对人口的数量发生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倡导早婚、早育甚至多育,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一般较多,劳动力供给较充裕;反之则人口数量则较少,劳动力的供给较短缺。其次,文化对不同性别从事劳动的态度也会对劳动力的数量发生影响。如果某国家的文化不赞同甚至禁止妇女参加社会上的各种工作,这对于该地区的劳动力无疑打了对折。兰德斯认为:“社会性别歧视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拒绝女性就等于减少了劳动力和人才;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来男孩子和成年男子争取成就的动力就会减弱。如果在培养年轻人的时候,就让其中一半自以为在生理

7、上优越于另一半,那么他们的抱负心和成就感就可能有所降低。只依靠男人的社会,是无法与充分发掘人口中全部人才资源的社会相竞争的。”第二,文化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质量发生影响首先是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态度也就是对教育的重视与否来起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非常尊师重教,那么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就会增加,劳动者的素质就会提高。其次,是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态度来起作用。如果一种文化在休闲与劳动的效用比较时更倾向与劳动的效用,那么该文化区域的劳动时间就会更长、劳动的效率就会更高、人力资本积累也会更高。十年前的教育, 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十年后的经济。只有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确立起现代

8、社会的文化意识,才能使劳动者这一社会有机体的主体的潜能释放出来,将精神力量转化成为物质力量。(三)文化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影响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影响消费者行为最广泛的环境因素是文化,这一影响通过社会所强调的价值和规范反映出来。1、文化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 中国人历来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消费时,一般实行“量入为出”。这种经济观念和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于筹集建设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的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观念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兴旺。从经济学上说,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有两股基本力量,一是投资需求的推力,二是消费需求的拉力。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在市

9、场供应大于市场需求的今天,刺激消费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人的消费观念也是不同的。例如,中国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凡事瞻前顾后,求稳求全的心理。我国目前的个人消费信贷进展缓慢,除了其他的客观原因外,恐怕与这种心理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深受自由进取精神的影响,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注重自我感受,即期消费心理较强,所以信贷消费成为西方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在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消费者,其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方式等都有较大的差异。2、文化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 文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可以用速溶咖啡的例子来说明。20世纪50年代速溶咖啡

10、首次引入美国市场时,美国的家庭主妇大多抱怨其味道不像真正的咖啡,但当这些家庭主妇被蒙住眼睛试饮时,她们中大多数人都辨别不出哪一种是速溶咖啡,哪一种是传统咖啡,这说明她们对速溶咖啡的抵制只是由于心理的原因。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主妇们拒绝速溶咖啡的真正原因是她们认为购买速溶咖啡的人都是一些懒惰、浪费、不称职的妻子,并且是安排不好家庭计划的人。然而,20年后的一项研究则表明,美国家庭主妇们的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她们的心目中,速溶咖啡的购买者已不再是20年前的形象了。显然,速溶咖啡现在在美国市场所遭受的抵制要比20世纪50年少得多。由此可见,一个产业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该产业的产品就必须符合目标市场

11、消费者的文化,符合程度越大就越有竞争力。如果该产业的产品与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不符合甚至相互冲突,就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竞争力更无从谈起。 马克思把人的需求,按其性质划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指人们对衣食住行等有关物品、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等的需求。马克思认为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是人类其他一切需求的基础。他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求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1精神需求指人们自由地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和对文化成果的享用,包括对知识的需求

12、、美的需求和道德的需求,对友谊、尊重、荣誉、地位的需求等。在通常情况下,精神需求也需要有物质为依托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满足。但从历史发展的归宿来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精神需求将越来越重要”1引。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认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在商品世界中,不仅娱乐业,而且日用品行业也在产品中加入想象、故事和情感。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从物资需要转移到精神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和逸闻趣事。【11】总之,当人们的初级的、低层次的、偏于物质层次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高的、更高层次的、精神的、心理的

13、需求就会凸现出来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人们对物资产品需求的比重降低,而文化需求的比重大增加并有主导经济活动的趋势,这种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一般来说人们的生理需求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饿了要吃食物、病了要上医院;而文化需求则因为是人的大脑精神活动所产生,因此表现为个性化和多变性。文化需求的个性化与多变性构成了现代需求的基本特征,有能力满足这种需求特征的产业必定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 二、文化对经济制度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所谓正式制度,是指成文的并由一定的权力强制性实施的规则,如法律、法令、条倒以及公司的章程

14、、经济合同等;”引A所谓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社会的习俗、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也可以称为非制度规则、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 一)文化对正式制度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影响该国家经济系统的运行状态。例如,同强调集体主义、义务和献身精神,追求平衡、统一、和谐和协调的文化相适应的往往是集体的经济活动方式,经济系统的运行具有统一性、协调性等突出特点。而强调个人独立人格,追求多样性、差异性和矛盾性,重视个人价值,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则较适合于个体经济活动形式或方式的发展,经济系统具有个体性和竞争性等特性。比如,l6、l7 世纪

15、之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得以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而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虽早有萌芽,但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种情况很难说与东、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不无直接的关系。 同时,任何正式制度安排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各种不同形式的非正式制度的必要补充,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约束体系。因此,当文化与正式制度能够兼容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较低,而经济增长绩效相应较高;当文化与正式制度不兼容的情况下,则对应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和较低的经济增长绩效。 (二)文化对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美国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关于文化、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对经济制度变迁的作用有过较多的论述。诺

16、斯认为,大多数的商业经济活动以及我们所处理的家庭社会关系,差不多主要是由一些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习俗来控制的。 在非正式制度的文化中,意识形态居于主导性地位,它是其他非正式制度的理论基础或最高准则。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可以视之为行动的样式或行为模式。即那些在正式制度无法定义的、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标准的东西。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认为,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规范,对经济行动主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它可以内化于行动者思想当中,能够约束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原则,使其明确自己的权、责、利和经济交换关系。第二,非正式制度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减少制度创新的成本。推动制度变迁。在正式制度安排缺乏的地方。自发的非正式制度的创新活动是导致正式的新制度规范产生的基础。不仅如此,由于正式制度创新活动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