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373723 上传时间:2023-0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的性质人教版四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58作 者:曹骏单 位:嘉兴市实验小学撰稿时间:2011年8月 l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859页及练习十1、2、3题。l 课前思考:1教材分析。小数的性质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又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

2、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笔者认为,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核心任务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讨和理解: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注重让学生发现这个规律,所以,将例1与“做一做”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发现小数性质的基础上,经历验证小数性质的过程,深入对小数性质的理解。2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

3、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运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用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如应用小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法来论证;也可以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的组成来论证;还可用赋以单位名称的方法,进行名数转化,再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在多种方法论证的扩展中突破难点,使学生认同最后结论。l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和验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4、,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l 教学重点: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l 教学难点: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l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数位顺序表、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纸条。l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出示课件第3页)老师这里有一个数:1。如果在它末尾添上一个“0”,会怎么样?如果添两个“0”呢?(预设:在1的末尾添一个0,原数就扩大10倍;添2个0,原数就扩大100倍)那么,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预设: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

5、等)二、探究新知,得出性质1. 引导启发,提出猜想。 同学们的想法很多,真不简单,老师这里还有三个数,你们猜猜看,它们相等吗?(出示课件第4页)生进行猜想。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纸条),你们能不能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来验证你的猜想啊?反馈1:你是如何来验证你的猜想的?预设:a. 三条纸条一样长,所以它们相等。b. 0.1米米1分米,0.10米米10厘米,0.100米米1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它们相等。(出示课件第5页)c. 0.1米100毫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100毫米,所以它们相等。 反馈2:不借助纸条,你能说说0.1米,0.10米,0.1

6、00米为什么相等吗? (出示课件第5页中:0.10.100.100),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2. 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数学很多发现都源于猜想,但单单只是靠直觉进行猜想是不够的,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是否对所有的小数都适用?还需要用更多的小数来验证。根据你们的猜想,你能举出一些你认为是相等的小数吗? 预设:0.30.30,0.50.50,0.70.70等。 你能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你所猜想的这个等式是否成立?(可以借助准备好的学具)(出示课件第6页)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反馈预设:a. 将等式两边的小数加上单位,进行单位转化来说明理由。(出

7、示课件第7页,即课件第6页中的“验证方法一” )b. 借助小数数位顺序表,通过小数的意义说明理由。(出示课件第8页,即课件第6页中的“验证方法二” )c. 借助两个一样的正方形,把左面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其中的3份表示0.3,把右面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涂其中的30份表示0.30.发现两次涂色部分是一样大的,以此说明理由。(出示课件第9页,即课件第6页中的“验证方法三” )(请多组同学进行反馈展示。) 这么多组不同的但是都相等的小数向我们解释出了小数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出示课件第10页) 为什

8、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预设: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说明)。三、拓展练习,应用性质1.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做下面两道题:例2:(出示课件第11页)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10.000例3:(出示课件第12页)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0.2 4.

9、08 3 生独立完成。 反馈。例2:这里哪些“0”可以去掉?根据什么?(小数的性质)105.0900中间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例3:改写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着重第3题,为什么3后面不能直接加“0”?整数如何进行改写?2. 完成第59页“做一做”第1、2两题,反馈。3. 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出示课件第13页) 6020 602 60200反馈注重根据什么知识进行解答(小数的性质),以及方法的多样化。4. (出示课件第14页)按要求写小数。 所有的0都能去掉。 所有的0都不能去掉。 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生独立完成,同桌

10、互相交流想法,班级交流,进行小结。四、学习回顾与小结想一想,我们学习小数的性质经历了哪些过程?你有了哪些收获?(出示课件第15页)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寻求解释,验证猜想,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l 教后反思:本堂课的设计经过课堂实践,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下面简要阐述一下对本堂课在设计及试教过程中的一些思考:1. 整合教材,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材是以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通过直尺测量得出0.10.100.100这样一个结论进行教学切入的。但笔者认为,教学“小数的性质”的核心任务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讨和理解:

11、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而不是注重让学生发现这个规律,所以在学生发现了这个规律后,进而使学生进行验证时,运用了教材中“做一做”的习题,充分挖掘该习题的内在价值,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验证了小数性质的普遍性,也深入地理解了小数的性质,避免学生停留于知识的表层理解。2. 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堂课在设计之初就确立了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12、的理念。教学实施过程也一直围绕着这一理念展开,从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的实例,到形成学生自己的猜想,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进行多样化的验证,得出小数的性质,最后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同时,达到学习方法上的渗透,引领他们进入数学思考的新境界。 3. 培养学生形成多样化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平台,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策略。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些差异,以学生为本,构建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思维方式多样化,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本堂课中,在验证小数的性质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他所猜想的这个等式是否成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打破“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的陈规,使学生自由思考,产生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为课堂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知识和思维的双重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也采用了两题开放性习题,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训练思维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独立思维、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要依据教材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差异,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有创造性地优化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充分发展自己的有效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数学活动中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