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37010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生态学B卷答案2010汇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20分)1、生活型2、边缘效应3、碎屑食物链4、演替顶级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20分)1. 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A. 红光B. 紫外光C. 绿光D. 红外光2. 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原因是()。A 植物向光性B. 叶片失水C. 减少光的吸收D. 植物是阴性植物3. 生态系统把植物、动物、微生物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A. 功能上的统一性B. 生物学上的一致性C. 都是生物D. 都生活在一起4. 逻辑斯蒂方程式中 K 是()。A. 种群数量B. 环境容纳量C. 内禀增长率D

2、. 周限增长率5. 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A. 增长型种群B. 稳定型种群C. 衰退型种群D. 混合型种群6. 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 直接作用B. 间接作用C. 替代作用D. 补偿作用7.顶级群落的特征是()。A. 净生产量低B. 生物与环境物质交换快C. 熵咼D. 总生产量/生物量高8. 生物群落演替的效应是()。A. 物种多样性越来越高B. 每个阶段形成的内环境都不利于自己,而有利于下一个群落C. 每个阶段的群落都形成一个有利于本身生存的内环境D. 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9. 下列不属于K-对策的生物是()。A. 大熊猫B. 金丝猴C.

3、 白暨豚D. 细菌10. 使多样性维持高水平的措施是()。A. 保持平静B. 低度干扰C. 中度干扰D. 强度干扰11. 营养级之内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是()。A. 组织生长效率B. 生态生长效率C. 同化效率D. 维持价12. 短波光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海拔高度的升高而()。A. 减少B. 增加C. 不变D. 不确定13. 下列关于我国春季物候期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山上比山下晚B. 高纬度比低纬度晚C. 沿海比内陆晚D. 平原比高原晚14. 由沿海向内陆延伸,生态系统生物量逐渐降低的原因是()。A. 光照逐渐减弱B. 温度逐渐降低C. 降水逐渐减少D. 土壤逐渐贫瘠15. 下列说法正确

4、的是( )。A. 通常,小型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大型动物B. 通常,幼年动物的生长效率低于老年动物C. 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低于植食动物D. 从利用效率大小可以看出一个营养级对下一个营养级的相对压力16. 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 ()起着主导作用。A. 光照长度B. 光照强度C. 光波长短D. 光照速度17. 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 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 ( ) 。A. 能量越来越少B. 能量越来越多C. 能量基本没有变化D. 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18. 群落的发生过程依次是( )。A. 竞争一定居一迁移B. 定居一迁移一竞争C. 迁移一定

5、居一竞争D. 迁移一竞争一定居19. 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A. 人与饲养的家畜B. 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C. 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 豆科植物与固氮菌20. 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 原生演替B. 次生演替C. 水生演替D. 早生演替三、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 30分)1、竞争排斥原理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3、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四、分析论述题 (每小题 15分,共30分)1、反馈调节对促进生态系统发育、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2、论述人类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导致的后果。生态学期末考试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20分)1、生活型:不同

6、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 类型。2、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 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3、碎屑食物链:以死的动植物残体为基础,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土壤动物开始 的食物链。4、演替顶级:演替顶级就是这样的一个群落,它们的种类在综合彼此之间发展 起来的环境中很好地互相适合;它们能够在群落内繁殖而且能排除新的种类,特 别是可能成为优势种的种类在群落内的定居。也就是说,演替顶级是群落演替的 最终阶段。二、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20分)1、D2、C3、

7、A4、B5、A6、B7、A8、B9、D10、C11、C12、B 13、D 14 、C 15 、D 16 、 B 17 、A 18、C 19、C 20 、B三、简答题 (每小题10分,共 30分)1、竞争排斥原理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2 分),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 挤掉(2 分),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 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2 分), 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 2 分)。如 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 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

8、2 分)。2、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形成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而不同(2 分)。 对泛化种来说,捕食使种间竞争缓和,并促进多样性提高。但当取食强度过高时, 物种数亦随之降低(3 分)。对特化种来说,随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 种而异(3 分)。如果被选择的是优势种,则捕食能提高多样性,如果捕食者喜 食的食竞争力弱的劣势种,多样性就会随着呈现型下降趋势(2 分)。3、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地球表面的热量是随着所在纬度的位置而变化的,水分则随着距离海洋的远近,以及大 气环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化(1 分)。水热结合导致植被呈地带性分布,一方 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9、,称为纬度地带性,如北半球自北到南依 次出现:寒带苔原f寒温带针叶林f温带落叶阔叶林f亚热带常绿阔叶林f热带 雨林(3 分);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 地带性,如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 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3 分)。此外,随着海拔高度的 增加,气候、土壤和动植物群落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从属于 水平地带性的特征(3 分)。四、分析论述题 (每小题 15分,共30分) 1、反馈调节对促进生态系统发育、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自然生态系统几乎都属于开放系统,只有人工建立的、完全封闭的宇宙舱生

10、态系统才可归属于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必须依赖于由外界环境的输入,如果输 入一旦停止,系统也就失去了功能。开放系统如果具有调节其功能的反馈机制, 该系统就成为控制系统。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 的输入;一个系统,如果其状态能够决定输入,就说明它有反馈机制的存在(3 分)。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控制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 加剧。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过程中,种群 数量不断上升,这都属于正反馈。正反馈也是有机体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但 是,正反馈不能维持稳态,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因为地 球和生物圈是一个有限的系统,其空间

11、、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应该考虑用负 反馈来管理生物圈及其资源,使其成为能持久地为人类谋福利的系统(4 分)。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 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 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 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 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 止(4 分)。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

12、的 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有 人把生态系统比喻为弹簧,它能忍受一定的外来压力,压力一旦解除就又恢复 原初的稳定状态,这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4 分)。 2、论述人类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导致的后果。碳循环是指,绿色植物(生产者)在光合作用时从大气中取得碳,合成糖类, 然后经过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和残体腐烂分解,碳又返回大气的过程。 在广阔的自然界,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02) 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 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2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

13、响以及导致的后果有:大量砍伐森林,从 而使其光合作用减弱,不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更不能增加大气中的氧气, 不仅破坏了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相对稳定,而且阻碍了碳的正常循环途径,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4分);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获得能量时, 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化石燃料如:煤、石油、泥碳等是地层中千百万年积存的 碳元素,是一笔宝贵而丰富的能源物质,若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使二氧化碳来 不及转化,也同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 增加。这样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4分)。此外,矿 物燃料燃烧生成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有一小部分可被海水溶解,但海水中溶解 态二氧化碳的增加又会引起海水中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3分) 从而,最终导致全球变暖、旱涝等气候极端化等生态灾害。(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