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36999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思政】高 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 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 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 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 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 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 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 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 校在“课程思

2、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 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 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 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 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 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 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 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 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 问题。 1.

3、 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 在领导机制方面,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 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 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 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 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 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 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 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 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 政”教

4、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2. 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 段和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 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 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 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 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 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 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 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 析

5、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 3. 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 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 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 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 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 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 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 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 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

6、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 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 4. 体制机制:构 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 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 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 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 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 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 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 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 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

7、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经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思政教育 的瓶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 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 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 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 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上海按照“党委统 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 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

8、工作机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 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 室推进落实。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学 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 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纳 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 紧密结合,学校各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 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2. 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 教学载体 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 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武汉大 学面向大学新生

9、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测绘专业 技术的专业知识课,教师由宁津生等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两 院院士构成,课堂上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教授们生动 演绎的爱国思政课,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 合,使“院士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 脑入心。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 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 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 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 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精

10、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 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 医学生的基础课,通过 30 分钟的“解剖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的 意义,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 的思考和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因而也被学生称为“人生大 课”。 3. 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努力发 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围绕马克 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 成果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 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广东省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 评估模式中,

11、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 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 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 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湖北省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 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称评聘、教 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 态管理。复旦大学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 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 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 书与育人相统一

12、,提供了重要途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 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 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4. 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 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功能的 统一,其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教学激励制度、协同作战的工作机 制。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 10 周的 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服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 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引导 学生深

13、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组织青 年专家博士带领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进行义诊,让青年志愿者 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工地,引导师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内 化于行。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等 30 所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严格 教师准入制度。武汉大学提供 50 万元经费资助了 5个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集结 60 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出思想 政治理论课四门在线课程,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示范。 “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思考 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

14、验出 发,可以看到,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 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 取得实效的关键。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 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 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 1. 马克思 主义理论为引领,借助多学科方法共谋划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 改革中,一是要明确学校党委在改革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在对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 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15、遇到的或 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 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 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 辐射作用,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 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对话平台,解决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构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 2. 解决好“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一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 让思政课上出“学术味”。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背景,切实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

16、问题,也要解 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 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 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 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课 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用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 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突出专业课 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高校应立足实际情 况,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 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 动的载体。学校要在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要求,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 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 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 盖。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 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 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