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
2、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1、大小: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3、硬软: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4、浮沉: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3、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
4、妊娠的脉象。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号脉方法: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
5、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
6、,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
7、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实用举例如肝硬化的脉: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
8、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中医教你查看自己的脾健康状况中医教你查看自己的脾脏健康状况。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湿,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是身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如果脾胃有问题,就出现疲惫无力、肌肤松弛等症状。下面中医说说如何自测自己脾脏是否健康。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以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因其含血量丰富,能够紧急向其他器官补充血液,所以有“人体血库”之称。脾是后天根本,脾的病变可以表现在唇上,另外思伤脾,思虑过度、相思过度都会伤了脾气,因此可以辩证施治再
9、以治疗。下面教您如何通过身体异常症状判断脾是否健康。1.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一觉醒来,你的口水总会让枕巾“湿”身。2.肚脐特别容易着凉,一着凉就拉稀。3.腹胀,肚子里面老有气,要排个气才舒服!4.总是像吹了气似的,浑身上下都肿着!要不你就瘦得像个“柴火妞”。5.什么都没干也觉得累,全身没力气,哎,真是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6.胃口不佳,吃什么都不香,根本就没有吃东西的欲望。7.正是亭亭玉立的年纪,但胸部却有点下垂,而且皮肤变松弛了。8.大便不成形,如厕后,便池老冲不干净。以上八个问题中,如果你有5个都是一样或相近的,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关心自己的脾胃了。凤凰中医提醒,脾胃不好的人群,一定要注
10、意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并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是否气血虚 这样判断便知是否气血虚 这样判断便知。中医专家指出,血虚的人群常常会伴有气虚。当气血虚时,会出现疲惫无力、气短自汗、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那么,如何自测是否气血虚呢?专家表示,可通过翻看眼睑和按压指甲盖等方法来判断。血虚,是一种机体内部阴血亏损的病症,一般会有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便不利等症状表现。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虚的人常常会伴随着气虚,容易出现疲倦乏力、气短自汗。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血虚呢?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判断。方法一:翻看眼睑 即对着镜子,用手指轻轻拨开自己的
11、下眼皮,可以看到眼睑里面有很多毛细血管。标准:如果眼睑颜色淡白,没有血色,你就要注意调养自己身体了。而身体状态良好的人,其眼睑颜色是偏于粉红健康的。这个方法也可以跟身边的朋友共享,通过几个人的对比更容易看出自己是否存在血虚。方法二:按压指甲盖 专家表示,手指甲盖是了解身体是否气血虚的一个途径。只需要将指甲盖按紧,然后松开。标准:健康的人,指甲盖由苍白转为粉红的速度很快。血虚的人,这个过程就会相对缓慢。相对来说,健康人的手指血液充盈,指甲粉红健康。凤凰中医提醒,以上两种检测是否气血虚的方法仅供参考。另外需注意的是,贫血不等于血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贫血是西医上的概念,通过血红蛋白浓度来判断,
12、血虚是中医概念,指体内血液量不足或血液对身体各处的濡养功能减退。这几味养生中药最适冬季进补 绝对物美价廉这几味养生中药最适冬季进补 绝对物美价廉。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冬季进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补品太昂贵,使人们承受不起经济负担。但强体延年,却是每个人的心愿。那么,选择哪些中药或补品,物美价廉又能强体益寿呢?下面为您推荐效果很好的几种便宜中药。中药1.枸杞子枸杞子,是必须要说的。枸杞子,是性味甘平的补肾良药。在补肾益精的同时,价格便宜的枸杞子还能养肝明目,每天就像吃葡萄干一样,吃上10粒枸杞子,有改善脂肪肝、降血糖、抗疲劳等作用。中药2.益母草价格只有红花1/5的益母草,活血化淤效果不错,而且
13、对血淤型痛经等妇科病来说,益母草效果更佳,益母草膏等中成药是不错的选择。中药3.党参我们知道,人参是补气佳品,除非用于危重症的抢救,药性较平和的党参可以取代人参。即使是人工栽培人参,价格也是党参的4倍,野生老山参更是昂贵。因此,人们冬季进补,不妨用党参代替人参。中药4.龙眼肉龙眼肉是个不错补血良药,可替代价格较贵的当归。神经衰弱、贫血、心悸、自汗盗汗,可用龙眼肉和莲子、芡实炖汤,睡前服。中药5.韭菜子鹿茸,是补肾壮阳“第一药”,但价值较贵。人们可选择药性温和的韭菜子。肾阳虚导致腰膝酸软、尿频、夜尿增多、阳痿遗精等症状,用25克木耳、10克韭菜子、50克大米,再加上一点盐熬粥,能起到温补肝肾、壮阳固精效果。以上提到的几味养生中药,相对具有同样功效的其他中药来说,价格相对便宜些,是不错的进补佳品。但凤凰中医提醒,是药三分毒,人们不要长期并大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