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课文学案两课时).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3678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想北平(课文学案两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想北平(课文学案两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想北平(课文学案两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想北平(课文学案两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想北平(课文学案两课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桥中学 高一语文 新授课学案(课文练习) 编辑: 2009-10-9想北平(课文学案两课时)班级 姓名 【目标导学】1、学习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对北平复杂而深沉的思念。(2)学习并运用基本的评点方法,品味本文情感抒发与语言表达上的妙处。2、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基本的评点方法。难点:体会作者对北平复杂而深沉的思乡情。【课前准备】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通读课文,自主疏通文章中重点字词)辜负( ) 菜圃( ) 粘贴( ) 粘液( ) 廿七( )匀调( ) 什刹海( ) 愧杀( ) 黏合( )2、 文学常识了解(重要知识可留空,形式可以多样化)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 ,字

2、“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猫城记 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龙须沟 等,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 ”的光荣称号。【课堂学习】1、 整体把握文本(1) 老舍为什么如此思念北平?(2) 老舍思念北平是因为对北平他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答。2、 精读探究文本(1) 评点 评点是

3、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

4、有 “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示例】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陶然亭是北平名胜,作为北平人的“我”却没去过,如果不以北平人自居,没有对北平的爱是无法产生可笑的情感的,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表达出对北平的真挚情感。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再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以“不在而在”这样的句式,突显出北平的布局合理、张弛有度,简练准确地指出北平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北平自由、

5、闲适氛围的喜爱之情。请你模仿以上的评点示例对课文中你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评点。3、 课堂小结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在学习文本的时候,要善于和作者对话,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课文训练】1、 请你运用学过的方法,评点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2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6、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

7、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8、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

9、,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

10、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

11、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作者介绍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抑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课后反思】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