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丝绸织物.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1366188 上传时间:2023-12-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丝绸织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节丝绸织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节丝绸织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节丝绸织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节丝绸织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丝绸织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丝绸织物.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东周时期的丝绸织物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鼓励发展蚕桑和丝绸的生产,加之铁器的推广使用,促进手工机具的不断革新,丝织技术迅速提高,丝织物的器种也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中国丝绸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 古代总称丝绸为帛或缯。考古发掘所见东周时期的丝绸大致有绢、纱、绨、缣、绉、罗、组、绦、绮、锦、绣等品种。 绢是组织为平纹,经纬线细密的丝织品。织物表面均匀平整,质地轻薄,织造工艺比较简单,是东周丝绸中最常见的品种。绢的称谓很多,素、纨、缟等指的是绢中的精品。 纱的结构稀疏,丝线纤细,是轻薄方孔的平纹丝织物。 绨为厚实、缜密而有光泽的平纹丝织物,多染成各种颜色,经纬线较粗。 缣的经丝或纬丝是双根的细线,

2、为重平组织的并丝织品,因而结构较绢致密。 绉这种平纹素织物的特征是不仅有纱一样的方孔,而且表面起细致、均匀呈粟形细小颗粒状的绉纹,故又称縠。 罗是纬丝相互平行排列,而经丝分为绞经和地经两组,相互扭绞,与纬丝交织而成的极为轻薄的丝织品,表面呈均匀的椒孔状。 组无纬线,只用丝质经线斜向交叉纺织而成。 绦是一种丝织窄带,按组织结构可分为纬线起花绦和针织绦两类。纬线起花绦有两色或更多色的纬线,其中一种为地纬,其它为花纬。针织绦,是把丝线弯曲成线圈,并串连起来而成的绦带。古籍中又称之为扁绪或紃。 绮类是提花丝织物,以织纹在平纹地上起斜纹花。花纹结构因不顺经纬方向而倾斜。在织物外观上具有一定的小花纹效果。

3、这种丝织物在织造时一般是素白的,织成后再染色。绮的组织比平纹复杂,属较为贵重的丝织品。 锦类是一种绚丽多彩的提花织物。以彩色丝线或彩色丝线加织纹来显示花纹和图案,其色彩大都在二种以上,少数也有单色的。锦的花纹表现力强,织纹复杂,图案精美,上述特点使之兼具实用和观赏的性能,因而显得十分珍贵。刺绣是在丝织物上以绣花针添附各色丝线,绣出繁复华美的彩色花纹或图案。刺绣是以针代笔的绘画艺术品,故其观赏性也更高于锦。一、春秋时期的丝绸 春秋丝绸迄今见于报导的考古发现不多,主要出土地点有河南光山宝相寺1、安徽舒城凤凰嘴2、山东临淄郎家庄3。 1983年发掘的河南光山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夫妇墓中发现6件丝织品

4、残片。其中紫色绣绢2件,1件残存面积为2117厘米(图九 ),另1件为2216厘米。绢的质地比较均匀,以锁绣针法绣窃曲纹,纹饰互不雷同,未见稿线,可能是绣工信手而作。绣线三色或四色。绣纹颜色上下行交替,有的绣纹呈斜向排列。绢1件,经纬线密度为每平方厘米82.543根。另3件为缣织物,经线双根,偶见3根,经纬线均加捻。 1959年发掘的安徽舒城凤凰嘴春秋中期墓出土的1件铜鬲上尚存绢的残片,每平方厘米有经线25根,纬线17根。19711972年发掘的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春秋晚期墓出土绢、锦、刺绣等丝织品。绢为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线76根,纬线36根。锦为经二重组织,每平方厘米约经线562根纬线32

5、根。不同颜色的两组经丝互换位置起花,是典型的两色织锦。刺绣为绢地,经纬线密度每平方厘米4843根。经碾砑加工,织物不仅表面平滑,而且看不出明显的孔隙。锁绣法,以二至三道并成块面花纹。绣工风格粗放疏朗,针脚长短不甚整齐。用丝也略分粗细,目的在于增强纹饰的表现力。二、战国时期的丝绸 有关战国时期丝绸的考古资料比较丰富,见于报导的出土地点主要在湖南和湖北,尤以长沙附近最为集中,有五里牌4、左家公山5、杨家湾6、左家塘7、广济桥8、济城桥9等。湖北的出土地点则有江陵雨台山10、马山11、望山12、荆门包山13和随县擂鼓墩14等。此外,河南信阳长台关15也有丝绸出土。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巴泽雷

6、克曾出土中国丝绸16。 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丝织品217块,品种有绢、纱、锦、绣等四种。用绢的地方较多,有死者身着的衣衾,椁板上的铺盖物,还有装饰品和穿缀系结的带子等。绢残片共5块,均为深棕色,经纬密度最大的一块为每平方厘米10436根,较春秋时期的绢细密。纱为丝麻交织,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混纺织物。麻线主要是麻纤维,亦夹有大麻纤维。纱的经线用丝和麻相间排列,纬线则均用丝。经纬密度一般为每平方厘米3025根。纱孔方正且较均匀。用纱制作的织物似为纱袋,可能用来装漆瑟。较完整的1件,原裁成长方形,四边缘向内卷二层,再对折缝合,仅留出口。锦,经鉴定是单层暗花织物,其经纬

7、线颜色仅一种。锦的图案经拼合为连续的菱形花纹。龙纹绣以深棕色绢为绣地,表面有明显的畦纹。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9624根。彩锁绣法,以单链状环套的基本针法绣花蕾,又采用2根和4根绣线并列绣成满布的卷曲纹,使花纹更加突兀而丰富。 1957年在湖南长沙左家塘发掘的1座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了一批质地保存较好的丝织品,颜色依然十分鲜艳。绢、纱和锦皆用于包裹死者的衣衾。绢为黄、棕、褐色,其组织为单层平纹。黄色绢的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7545根,棕色绢的经纬密度为8450根,褐色绢的经纬密度与黄色绢相同。纱为藕色手帕,单层平纹,并有稀疏的方孔眼。锦的纹样繁缛,有深棕地红黄色菱纹锦3块,褐地矩纹锦的黄绢边上墨书“

8、女五氏”三字,锦面上盖长方形朱印一枚(图 十、1 )。推测很可能是当时织造者姓氏和丝织业作坊的标识。各纹样织锦的组织结构为二重经锦组织或三重经锦组织。朱条暗花对龙对凤纹锦的经纬线,其朱色彩条系采用矿物颜料朱砂染成(所谓“石染”),其它的采用植物染料染成(所谓“草染”)。这些都是研究古代染织工艺有价值的资料。 19651966年在湖北江陵望山发掘的两座战国中期楚墓出土一批丝织品,有绢地绣、锦地绣和彩绦锦。1号墓的花卉纹绢绣,绣地是浅棕色平纹绢,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3627根,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龙纹绣地绢的致密度比较,应属平纹粗绢。在粗经粗纬构成的矩形纹绢地上用棕色丝线,以开口和闭口锁绣两种针

9、法,绣出卷曲花卉图案。2号墓出土的动物花卉纹绢绣,在浅黄色绢地上绣出一个长方形边框,用棕色绣线,亦以开口和闭口锁绣两种针法,绣出四组动物花卉纹图案(图十、2 )。绣纹粗细相配,绣技精巧娴熟。这种在长方形边框中绣动物花卉的组合纹样,在东周丝绸中尚属首次发现。绣品的纹饰与同墓出土的木雕漆器花纹特征比较接近,充分显示出楚文化的艺术风格,1号墓出土的菱纹锦绣的绣地是石字纹锦,经线的颜色有甲乙两种,也称两色锦。甲经深棕色,乙经是土黄色起出花纹。由于其单元纹样酷似“石”字,故称为石字纹锦。在锦面按画稿以后世称为钉线绣的技法,用双股深棕色线绣 出波浪形图案(图 十、3 )。望山1号墓出土的对兽纹彩绦锦,是作

10、为109号铜剑上的包裹物而被存留下来的。由棕色和浅棕色两种彩线组成双色暗花锦,主要纹饰为鲜见的虎状阴阳对兽。 19861987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2号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衣衾15件,以及网、器封、系带、纱罩和扇形绢等丝织物。丝织品的种类则有绢、纱、绮、锦、组、绦、绣等。绢的用量最大,有棕、黑、褐色绢和条纹绢。绢的经纬线粗细和疏密度差距较大。密度最大的绢是凤鸟纹绣夹衾的绢地,经纬密度为每平方厘米10447根。密度最小的绢是内棺盖上残存的深棕色绢衣缘,经纬度为每平方厘米3015根。大体上看,经纬密度较小的绢,多用作器封和中小型衾的面或里。经纬密度较大的绢,多用作绣底或衣里、衣面。纱的颜色有褐色、灰褐

11、色、棕色、深棕色、黑色、土黄色等多种,主要作器物封口的内层,也有少量用作小衾的里、面或纱罩。绮仅残存1件,用作凤鸟纹绣夹衾的里,花纹呈菱形。锦,根据经线配色的不同,可分作二色锦和三色锦,颜色有土黄、深棕和深红,多用作衾面和衣物的缘。依纹样又可区分为小菱形纹锦、大菱形纹锦和凤鸟凫几何纹锦。大菱形纹锦的纹样组合较复杂。一种为二色,大菱形内填充中、小型菱形纹、耳环形菱纹、曲折形、三角形、Z形、S形、V形等小纹样(图十、4 )。第二种亦为二色,基调为大菱形,其内所填纹样大致与第一种相同,唯多出一种相背对称麦穗纹样。第三种为三色,由连贯的大菱形纹组成。大菱形纹内所填小纹样除与第一种相同者外,还有矩形纹样

12、。刺绣均为单色绢地,花纹锁绣。残存绣品共3件,主要用于衾及器物包裹。绣线一般由双股合成,颜色有深红色、深棕色、土黄色。部分绣品花纹相同而用针凤格有别,可知整匹绣品常由多人完成。绣品的花纹以龙、凤为主,但在图案的配置上有所变化。一种为一凤三龙相蟠纹绣,另一种为凤鸟纹绣(图 十、5 ),第三种为一凤三龙相嬉纹绣。包山2号墓出土的组为经线交叉纺织的单色带状织物,主要用作带饰。绦已炭化严重,纺织方法不清。 1982年发掘的湖北江陵马山1号战国中晚期楚墓,出土的丝织品种类丰富,几乎包括东周时期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是东周丝织品的一次最集中的重要发现。出自棺内的衣衾共19件,计绵袍8件、单衣3件、夹衣1件、单

13、裙2件、绵紟1件、绵衾3件、绵1件。此外还有目、巾、镜衣、囊、枕套、棺套,以及木俑身着的衣裙等。丝织品的种类有绢、绨、纱、罗、绮、锦、绦、组、绣等。 在出土的衣物中,以绢的用量最大,颜色以黄色居多,还有藕色、灰白色、深棕色、深褐色、红棕色等。绢的疏密度差异很大。用作衾里经纬密度最稀疏的灰白色绢为每平方厘米4432根。绨仅见于麻鞋面,土黄色。外观经线密集,呈明显的纬向凸条,光泽好,并有正反两面相同的效果。纱,保存较好的是竹笥中用作巾的深褐色纱。素罗,灰白色,用作绣地,见于龙凤虎纹绣罗单衣。彩条纹绮,外观为顺经线方向排列的深红、黑、土黄三色相间的窄长条,用于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的上缘和一凤一龙相

14、蟠纹绣紫红绢面单衣。出土的锦都是平纹地经线提花织物,根据织造时经线所配用的不同颜色,又可分为二色锦和三色锦两大类。二色锦的组织比较稀疏,三色锦则紧密、厚实。锦的用量仅次于绢,多用于衣衾的面和缘。锦的纹样以几何形图案为主题,有菱形、S形、六边形等,其中菱形纹最富于变化。动物纹为次,有龙、凤鸟、麒麟等。另外还有人物纹。这些纹样有序地结合在一起,加上巧妙的配色,形成五彩缤纷,花纹多变的图案。依纹样的不同组合,可分为塔形纹锦、凤鸟凫几何纹锦、凤鸟菱形纹锦、条纹锦、小菱形纹锦、十字菱形纹锦、大菱形纹锦、几何纹锦、舞人动物纹锦等9种。其中前六种为二色锦,后三种为三色锦。绣品共21件,花纹各不相同,主要用作

15、衣衾的面和缘。绣地以绢为主,只有1件绣品以罗为地。刺绣的针法为锁绣。花纹的主体部分一般用多行锁绣将绣地完全复盖。有些部位以单行或数行锁绣排成稀疏的线条。所见绣线的颜色有棕、红棕、深棕、深红、朱红、桔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绿黄、钴兰。刺绣花纹的主题是龙和凤,但其形态各异,绝不雷同。图案编排富于变化,有蟠龙飞凤纹(图十、6 )、对凤对龙纹、龙凤相蟠纹、舞凤逐龙纹、舞凤飞龙纹、龙凤相搏纹、飞凤纹、凤鸟纹、凤鸟花卉纹、凤鸟践蛇纹、龙凤虎纹(图版五、2)等。在一些衣物上保留有墨书文字和朱印文,多位于织物的幅边。墨书有“门”、“柬”等字。印文皆不清晰。绦是用于装饰衣物的一种丝织窄带,分为纬线起花绦和

16、针织绦两种。前者花纬的织入方法有“抛梭法”和“穿绕法”,见于衣袍的领;后者均以手工编织而成,有横向连接组织绦和复合组织绦之分,见于衾面和袍面。 俄罗斯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的墓葬中也出土了中国丝绸,有以彩色丝线绣出杂处于花枝间的凤凰图案的刺绣和由红绿二色纬线织出纬线斜纹显花的织锦。这些墓葬属于公元前五世纪,即相当于我国的战国初期。 从新石器时代平纹丝织品的发现,可知原始素织机已经投入使用。商代的绮类丝织品则须以提花机具才能织造。西周锦的出现和东周锦的大量生产,进一步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十分先进的提花织锦机。诗经小雅大东:“杼柚其空”。朱熹诗集传解释说:“杼,持纬者也,柚,受经者也。”杼是缠上纬线的梭子,柚便是缠上经线的机轴。轴端要安装棘齿(轴牙)以固定轴子。这种可旋转、调整的轴子是我国首先用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