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课如何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语文课如何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语文课如何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的思考 张芳芳2011年九月份,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作为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一切都是在摸索阶段。上课近半个月以后,有学生陆续找到我和我聊天,说觉得我上课的当时太新鲜,接受不了。我很纳闷,找了几个同学细细的谈了几回,主要有几个情况。第一,他们认为让学生在课上探究问题是大城市的做法,于本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素质达不到。第二,他们认为语文课就是看完课文之后,老师要把文章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抄在黑板上或者放慢语速给学生抄,不让觉得语文课就空了,没什么笔记能记就觉得心里面不踏实了。对于这两个问题,我自己想了很久,也有些迷茫。毕竟,方法再好不适合学生也没什么用,再说自己的方法好不
2、好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事情。这件事情让我回到了一个语文教学的原始问题,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主题思想、语言特色是不是必讲的?讲了应该怎么讲?以什么方式来讲?于是请教了学校传帮带中我的指导老师杨燕飞老师,她听了我的课之后,给我提出了一些问题,也给了我坚定的信心。她的一句话至今还鼓励着我:“不要只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学生是会变的,那样的话你会迷失自己。”可是怎样才确立自己呢?有幸在今年的研究生学习暑期课程中聆听了徐鹏老师对于新课标的一些新的内容。对于语文课有了新的认识。课上,徐鹏老师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一个概念,让我更加清楚了语文课要教会学
3、生去运用语言,要教会学生去品味语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指语言的运用也有语言的鉴赏,一篇课文,很多时候所表现的主题是很多文章都在表现的,而且主题的理解于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题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为什么选择现在课本所选的这些课文,原因有可能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阶段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不可以忽视的,那就是在语言上在同一题材和主题的文章里面这些文章有过人之处,有编者想让我们学习的地方。从另一个方面上来说,世间的文章千千万万,老师的教师不能穷尽所有的文章的,那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就是如何去
4、鉴赏文章,如何去发现一片文章的美,特别是语言美,如何去把心中的想法、观点准确、漂亮地表达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看、陆俭明教授也提出了教师少讲理论、少做知识性的介绍,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一篇文章本身的语言的魅力!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我很是赞同。文章中的语言是很值得玩味的,动一字,则所要表达的效果完全就不一样了。为什么要这么用,这么用的好处在哪里,妙在哪里?这些问题的探究,这些语言的感受,个人觉得比花时间让学生抄主题思想要重要的多。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修饰语在文中的应用,为什么选用这些修饰语,这些修饰语的运用于文章有什么好处给文章增加了那些色彩?鲁迅的祝福中,关联词语的应用有什
5、么作用?夏衍的包身工中指称语的运用如何有力地体现的包身工的生活情况和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如何去体会文章中语句的精妙,是在提倡语文要简单化的时候所要重点关注的东西。或许有很多人会说,语言哪有那么多讲究的啊,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有时候随笔就来了,并没有做过多斟酌,一些所谓的学者批评家在无聊来研究这些语句而已。是这样的么?恐怕不尽然。为何文学大家们,随笔就可以写出这样优美的、精辟的语句,为何其他人做不到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文学底蕴的问题,不知道语言的美在哪里,感受不到语言所带来的审美享受,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那批评家们是无聊么?当然不是,这个涉及到了文学理论存在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论述。说到这里,申辩的
6、声音多了起来。很多老师会说我们上课的时候讲语言特色的啊。是的,亦如我学生所说的,很多老师多讲的语言特色是总结出一二三然后让大家抄下来的。这样是把语言特色理论化了,让语言本身的魅力削弱的,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如学生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语言本身要好。而且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时候做总结出来的文章的语言特色是出自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的教学参考书的。比如说,在上李白诗歌的时候总结出李白诗歌的语言特色是简洁。我真不禁骂一句:“废话!”诗歌的语言特征本来就是简洁的语言,那大多数的诗歌,部分现代诗除外,的语言的是简洁凝练的,那放在李白的诗歌上面有什么特色呢?这就是语言特色教学中的敷衍。那如何去讲语言特色,便成了我们所
7、要思考的问题。 品语言,如何品?这也是一个让我思考很久的问题。品语言,对于每一篇文章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认为,品语言应该让学生真切地去读课文,去感受文章中的语言,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次公开课。这虽然是一次算得上失败的课,但是课上所学到的东西和课后老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课上,由于时间处理的不恰当导致很多重要的内容没有讲其中一点就是梁实秋写作的语言特色。梁实秋在艺艺术上他深受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标举简洁典雅的审美原则,他认为“简短是机智之灵魂”,主张“文章要深,要远,就是不要长”。强调写文章要懂得“割爱”,要多加剪裁,避免枝蔓,达到删繁就简,由博返约。简洁明了,用于精
8、确到位就是梁实秋的语言特色,那这一特色如何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中教给学生呢?后来我又仔细研读了课文,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梁启超先生的讲演是分三次讲完的,按照大学的课时惯例一般一次应该是一个半小时,那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算起来差不多讲了四个半小时,这么长的一个报告梁实秋在记之的时候却只用了千字左右的篇幅,而且我们读起来也没觉得对于记录梁任公的演讲有什么的缺憾的地方。这是为什么?问题一出来,我就自然想到了,那是梁实秋简洁精炼的文风所致。所以我决定从这里作为切入点来讲梁实秋的语言特色、写作风格。而且这一篇文章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是教会学生运用批注法来学习鉴赏文章。在学生批注的时候也批注到了这
9、一段,但是他们所批注的内容却是说的是觉得梁任公先生对于演讲很认真,于是我抓住时机想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批注的只有这个么?大家想一想,梁任公的三次演讲大概讲了多长时间,如果按照一分钟讲一百个字算,那我们做会议记录的话可以记多少字。”这是一个小学数学题,学生很快就算出师两万七千多字。在他们还在纳闷语文老师为什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对于他们来说幼稚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我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那梁实秋写这篇文章大概用了多少字?”开始有学生立马翻到课文的第一页开始数有多少字。我说大概就行,他们说大概有一千到两千字吧。我说:“那对比一下我们估算的会议记录和梁实秋的文本的字数的差别。”很
10、多同学还学起了小沈阳:“哎哟妈呀,那是相当多咧。”在大家的哄笑,我说那反映了梁实秋什么样的文风呢?学生当中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答出了简洁这一答案。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说那梁实秋的简洁的文风是怎么做到的呢?也就是说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之后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全班一起共同总结出了,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中找出的语句体现出简练这一文风,并总结出了这些语句这么写为什么能达到简洁的目的。主要体现在1 语生动、准确。这样才能用简单的词语表明准确的意思,以达到简明精炼的目的。2 用合理、重点突出的复句。3 合理使用骈句。4 紧凑而丰富的语句。体现出的这些语言风格。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切身体会梁实秋简练的文风是怎么来的,而且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自己记得牢,而且让学生具有成就感,到以后遇到其他的需要总结文风的就有胆量有意识去总结了。 对于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析,少讲理论,少做知识性的介绍,要让学生切实去感受文本,去体会其中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