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136115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课课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训练十故都的秋课前预习 无师自通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落蕊() 驯鸽() 租赁() 厦门() B.椽子() 平仄() 橄榄() 歧韵()C.颓废() 折耗() 檩条() 廿四桥()D.细腻() 恬适() 混沌() 潭柘寺()答案:D解析:A.“赁”应读“”;B.“歧”应读“”;C.“颓”应读“”。2.下列加点字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凋零 混沌 疏落 落寞 点缀 B.啼唱 嘶叫 撕打 悠闲 幽远C.萧索 赝品 囹圄 记载 穿凿 D.叱咤 惊蛰 肇事 装帧 睦邻答案:B解析:B.撕厮。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不逢北国之秋,将近已十余年了。B.秋天

2、,不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D.在北平如果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答案:C解析:A项中应为“已将近十余年了”;B项中应改为“无论”;D项中“如果”应为“即使”。4.下列句子中“像”表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C.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

3、虫。D.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答案:B 解析:除B项外,其余表比较。课堂巩固 一点即通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凋谢 碉楼 雕琢 啁啾 B.落寞 募集 暮霭 慕名 C.着装 着落 着数 着迷 D.萧索 潇洒 霄汉 箫管答案:D解析:D项全读“”。A.“啁”读“”,其余读“”。B.“寞”读“”,其余读“”。C.“着装”的“着”读“”;“着落”的“着”读“”;“着数”的“着”读“”;“着迷”的“着”读“”。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B.你也能看

4、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C.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D.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拆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答案:C解析:A.赏尝;B.训驯;D.拆折。3.与“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的“人家”语意相同的一项是( )A.人家能行,我怎么就不行? B.你叫人家来,人家来了,你怎么又不理?C.这里有梨树,前面就会有人家。 D.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养狗。答案:A解析:A.表“别人,他人”之意。4.选出对下面的语段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

5、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A.作者采用比喻手法,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B.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C.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从视觉、味觉、触觉、听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D.作者用白描式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把槐树的特征,明白如话地描绘了出来,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答案:D课后检测 触类旁通

6、一、基础部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桎梏() 畸形() 一曝十寒() 刚愎自用()B.塑造() 炽热() 瞠目结舌() 一蹴而就()C.发酵() 愤懑() 如火如荼() 秣马厉兵()D.潜伏() 筵席() 面面相觑() 垂涎三尺()答案:C解析:A.“曝”应读“”;B.“塑”应读“”;D.“涎”应读“”。2.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钟声幽远 花木雕零 环境幽雅 鲈鱼大蟹B.饱尝艰辛 恣行无忌 姿态万千 缓慢悠闲C.颓废色彩 焦躁不安 隐逸恬适 眷恋之情D.落寞寂寥 以情驭景 不能自己 秋蝉嘶叫答案:A解析:A.幽远悠远 雕凋;D.“自己”应为“自

7、已”。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比较同义语素、揣摩句意)( )(1)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_。(2)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_,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3)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_的佳日。(4)雨洗后的草原更加_碧绿,像块巨大的蓝宝石。A.清闲 清新 清秋 清凉 B.清凉 清闲 清秋 清新C.清闲 清凉 清新 清秋 D.清秋 清新 清闲 清凉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8、 ) A.鲁迅的作品在艺术创造上实现了一种突破,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则使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B.这句话蓦然点燃了沈善增重读庄子的兴趣,回家后,他便找出庄子来读,孰料一读就产生了相见恨晚之感。C.一本号称“最权威、最现代、最先进、最丰富、最有用”的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王同亿主编,京华出版社)竟然错误百出,让人大跌眼镜。 D.这次竞选学生会主席,大家都要参加,老鼠爬秤钩,自己称自己,选不上,练练胆子也好啊! 答案:C解析:C.“大跌眼镜”是令人惊讶、吃惊的意思;A项“登峰造极”与前边“达到”语意重复;B项前面既说“重读”,后面就不能用“相见恨晚”;D项是贬义,用在此处不合适。5.下列各句中,没有

9、语病的一项是( )A.对“小升初”电脑摇号的做法,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不少有识之士建议实行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所处学区来确定学校。B.中国将以两万多个小城镇为重点推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在这些小城镇拥有固定住所和合法收入的外来人口均可办理小城镇户口。C.据了解,这款新型手机为年轻的时尚一族设计的,其发布活动也别出心裁地利用流行的身体彩绘来表达。D.技术创新的新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存储、获得和处理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答案:B解析:A.赘余,删去“实行”;或残缺,“学校”后缺宾语中心语。C.搭配不当,“利用”与“表达”不搭配。D.语序不当,应改为“获得、处理和存储”或“获得、存

10、储和处理”。6.下列句子在抒情方式上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A.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B.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C.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D.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答案:B解析:A、C、D三项为直接抒情;B项为借景抒情。二、本课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711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7.从画线的句子中,找出一个用得最好、最生动的

12、词语,并说明理由。答案:用得最生动的是“虫唱”,一个“唱”字,比用“叫”“鸣”等文字都生动得多,而且富有诗情画意。8.作者为什么对北京那些著名景点只是点到为止,其原因是什么?答案:这些虽富于秋的特色,但属于个别景物(是特殊景点),而不是普遍存在于北京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物,不能充分显现故都的秋景、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9.作者为什么“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这样的评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案:“蓝色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等意象相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10.“牵牛花”为什么还要用“秋草”作陪衬?参考答案:这一处描绘(作者的想象)让人更加体

13、会到秋的意韵,更加细腻、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解析:“秋草”,还是“尖细且长”的,秋风一吹,瑟瑟发抖,给人以凄凉之感。 11.这段文字写了什么景?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静景 B.动景 C.静景与动景 D.近景与远景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3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12.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的心里,对秋的感受是矛盾的。虽然他认为秋总是好的,但北国的秋和江南的秋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B.“清”“静”“悲凉”是故都北平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后文的描写和抒怀正是围绕这一特点在进行。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