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武平王氏宗亲一般家族在汉晋唐时期均以地名郡望而称于世,其后宋明以来大 多家族在郡望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堂号,如王姓的“太原郡三槐堂”、 张姓的“百忍堂”,写于家庙中和自家堂屋(正房)中的神龛上, 目的是教育子孙不要忘其本源和宣扬本房本支的立德树威名声,犹如 现在“某某集团”打出自己的“名牌产品”的广告宣传。三槐王氏的兴起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但关于三槐王 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 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 所录王国栋修谱辨异及世系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邪” 琅
2、邪王氏数传至晋丞相导,导九世孙褒,江陵陷,奔后周(导与褒相 距 400 多年时间,绝对不是九世孙),封石泉公,家渭南,为石泉王 氏。褒十二世孙抟,相(唐)昭宗,封鲁国公,遭蓝田之祸,其子言 遂占籍魏郡之莘亭,别称太原人。在20 余年中不可能就有孙子中进士 其次罪臣之子不可能当黎阳县令(如果真当过县令为什么历史只记王 抟的倜、倓、伦三子而不写王言)和后世入仕。所以认为三槐王氏与 王抟之间的联系可能性不大。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邪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 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族谱所载王氏小引即 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
3、晋逊位景王,位 迹猴山,别姓为王。至羲之公,徒居会稽山阴县,十数传至佑公(前后相距650余年)以直道不容于时,尝手植三槐于庭。”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 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邪王氏无关,这一 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姓族人为主此说 的代表。还有一说澳溪王氏族谱原序所载:今澳溪王氏谱系其始自太 原,历周迄秦汉传至大唐?骑常侍涒浅公昆仲,最盛浅公元孙令丰官临 川令,徙建昌子世禄官黄州同知,迨元(1279 年)初有名时良者迁居 芦潭至嫡孙天相转迁澳溪而家焉(此王世禄与晋朝王世录相距 880 余 年)。此四说相互矛盾。因而关
4、于三槐王氏族源,请见后一说。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 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 王言的父亲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 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是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 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末黎阳县(今河南浚 县)县令,是个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三槐王氏始祖追踪,据重庆黔江九龙三槐王氏谱属昆山王氏 支系,谱载说:“稽我王氏系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后裔,汉二十八 宿王霸长子殷任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殷曾孙松明生林绍,林绍 生家福、家禄、家寿,家寿生英、英生
5、相儒、相均”相儒生九子 (见祁县分支九子王),因王凌事,殃及族人,为保性命,各奔一方, 我祖王占德落业江西,生国才、才子二子。我祖国才曾孙王承(举), 於大晋永嘉二年( 308 年)由江西吉安府泰河县鹅掌大丘茶地坪迁至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小地名构树坪落业,妻冯氏生廷文妻祁氏; 廷武妻向氏。我祖廷武生四子,长曰景科冯氏,初授通义大夫,加授 正义大夫;次曰景甲妻吴氏,初授荣禄大夫,加授右柱国;季曰景升 妻祁氏,初授进士资善大夫;四曰景元妻高氏。我祖升公生王忠妻蔡 氏、祁氏,次曰王孝。我祖王忠先娶蔡氏乏嗣,后娶祁氏生三子,世 金、世银、世禄,世金授亚中大夫,世银授中正大夫,自此在朝认为 有同宗
6、官居显位和先祖之势在朝的威名,当时有民谣曰:“王与马、 共天下。”持势奸佞。因王国宝、王恭之祸,晋王(安帝 397-478 年) 震怒,抄戮追罚,殃及家人、子孙、族人,永不许入仕。辛我祖世录 公娶陈氏祖婆,逃脱此难,隐於江南传流十八世无名四百余年,俱有 护谱传於后世,直至二十世唐末黎阳令王言才有名于世,我祖佑公种植三槐于庭,祥符元年(1008 年)我祖旭公复至黄州府麻城县构树坪 复业清冢。大名莘县王氏始兴于第二代王彻,最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 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之名而著称于世。笔者考证,王世录为受姓后的第46 代,加之十八代无名(这与历 史及记年表的时间相吻合)王乾属65 代、66代王
7、言、67代王彻、68 代王佑见后。王祐三槐宋人王明清所撰挥尘录中说:宋朝的兵部侍郎王祐,或作王 祜(924 年-987 年),字景叔,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大名 莘县(今山东莘县)人,以地望而言,应该称莘县王氏。他的祖父王 言,在唐末任黎阳县(今河南浚县)县令,父亲王彻,在后唐时以进 士及第,官至左拾遗。据赵孟頫所撰“王公纪略”记载:王祐自幼聪慧过人,少驽志词 学,性倜傥,年轻时即以文章词学名振京师,在后晋天福年间,曾把 自己的文章拿给桑维翰看,受到桑维翰的称赞。这个桑维翰也不是等 闲之辈,据说他长得很丑,短身材,脸很长。他常照镜子自嘲说: “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虽然如此,他却有
8、志于仕途,想通过 科举达到做官的目的。他初应举时,文章尽管作得很好,但主考官嫌 他姓桑,与“丧”字同音,太晦气,便没有让他入选。他的朋友劝他 不要以科举入仕,应该另选他途。否则,这个姓氏很难让考官通过。 桑维翰却倔强得很,他写了一篇日出扶桑赋,对朋友说,扶桑也 有个“桑”字,那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他又叫人铸了一个铁砚台, 说:“什么时候这个砚台被磨坏了,我就不再走科举之路了。”后来, 桑维翰果然中了进士,成为五代时期的名人。有这样一位名人称赞, 王祐当然会名闻京师了。桑维翰推举王祐,除了他的文章写得好之外,恐怕还有他父亲王 彻的原因。原来桑维翰与王彻都是后唐庄宗时同年及第的进士。旧 五代史卷三
9、十二唐庄宗纪说,同光三年(公元 925 年)后唐庄 宗让翰林学士卢质对新及第的进士进行复试。对复试新及第的进士的 原因,五代会要解释说:“时以及第进士符蒙正等尚干浮议,故 命卢质复试。”从这条记载中可知符蒙正等人中进士名不符实,所以 唐庄宗下诏对新及第的进士再考一次。由卢质主持的对四位进士的重 考结果果然有了变化,“王澈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 成僚第四。”宋史说王祐的父亲名王彻,旧五代史记载却是 王澈,何以见得王澈就是王彻呢?宋朝事实类苑卷六十一举子 投贽二引李学史家谈说:“故兵部侍郎佑,状元澈之子,其父 与桑魏公同年。”这个记载可以说明王澈既是王彻。桑维翰与王彻的 关系如此,他推
10、举王祐也就可以理解了。父辈的名声,名人的提携,只是王祐社会地位提高的条件,而王 祐自身的素质和才干才是最根本的因素。王祐不是只靠外界条件的庸 碌之辈,有几件事充分表现了他的素质和才干。五代后汉的时候,王祐任杜重威的观察支使。杜重威在后晋时就 被重用,久居河北邺城。后汉建立后,朝廷把他调往睢阳。杜重威感 到自己不被后汉朝廷所重用和信任,便产生了反叛之心。身为杜重威 观察支使的王祐劝他不要反,杜重威不听,遂举兵反叛。后汉高祖刘 知远亲自统兵围攻杜重威,杜重威只得投降。杜重威虽被赦免,但刘 知远一直对他怀有戒心,在病重时嘱咐大臣对他严加堤防。在刘知远 死后,杜重威也被杀死。王祐也受到杜重威的牵连,被
11、贬为沁州的司 户参军。但王祐并没因这次政治上的失意而沮丧,他把自己是如何劝 谏杜重威的一一写在信中,寄给乡友。王祐本来善于写文章,这些信 写得更是词气俊迈,人们纷纷传诵,王祐的名气也随之加大。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 963 年)庚戊(九)月,命检察御史知魏 县(在河北省南部、漳河流域,临近河南省,汉置县)。乾德二年 (964 年)由魏县移知光州,又迁为殿中侍御史。赵匡胤攻打北汉时, 宋军粮饷供应出了问题,各路的兵马粮草馈饷一下子集中在潞州上党 城,一时间车乘塞路,谁也无法动弹。赵匡胤非常恼怒,要把转运使 治罪。赵普认为,临阵而治转运使之罪,让敌人知道必然认为我们粮 草不足,会长敌人的志气。不如派
12、一个能干的人前往潞州调度。赵匡 胤认为很对,便任命王祐为知潞州事。王祐到潞州后,很快就把杂乱的秩序调度的有条有理,做到了馈饷不乏,路无壅滞,有力地配合了 灭北汉的战役。宋太祖乾德三年( 965 年),王祐任知制浩,二月:权知贡举王 祐言进士合格者六人。诸科合格者九人。宋太祖开宝二年( 969 年), 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成为皇帝的近臣。宋朝初年,赵匡胤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夺五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地方潘镇的势力,曾派 一些忠于朝廷又有才干的人到地方上去任职,七月,癸亥命户部员外 郎,知制浩王祐,权知大名府任府伊。王祐到大名府之前,宋太祖曾 对他说:“大名卿之故乡,此番派你前去,可以说是白昼
13、衣锦者 也”“白昼衣锦”是出自于项羽的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 夜行,谁知之者!”此前,有传说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 祖委派王祐专门查处此事,并许诺等事成回朝后升他做王溥一样的职 位(王溥宋初任司空)。但是,赵匡胤派王祐到大名府,绝不仅仅是 让他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更重要的用意是让他接代当时的大名府尹、 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符彦卿是五代旧将,早在后唐庄宗时就任吉州、庆州、易州等地 的刺史。后晋时又任同州节度使、左羽林统军兼领右羽林,被封为祁 国公,以后又任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后汉时又镇守过兖州、青 州,兼中书令、受封魏国公。后周时,被封为淮阳王,后代王殷为大 名尹、天雄军节度
14、使,进封卫王。他的女儿嫁给了周世宗,即周世宗 的宣懿符皇后。宋朝建立以后,符彦卿虽然归顺了朝廷,并被加为太 师,但赵匡胤对这位五代旧臣后周国丈仍心存猜疑,极不放心。符彦 卿出身武将世家,勇略有谋,善于领兵打仗,但却不善于治理地方。 他镇守大名十多年,在此期间,终日飞鹰走犬,不问政事,把政事交 给下属刘思遇办理。而刘思遇又贪暴狡黠,仗势敛财,公府之利多入 自己腰包,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所以,赵匡胤就借这个机会,把符彦 卿免职,让王祐前去代替他。赵匡胤还要王祐去察看符彦卿有无谋反 之罪。但是王祐并没有对符彦卿落井下石,而是实事求是地对符彦卿 进行察验。当他知道符彦卿没有图谋不轨的行为时,等他返朝便以
15、自 己百口之家担保符彦卿无罪力辩符彦卿的冤屈,并给赵匡胤上书说:“五代之君,各因猜忌。滥杀无辜,致享国不永,愿殿下引以为戒。” 没想到一语直言,道中了皇帝心病,惹得宋太祖雷霆震怒,立即黜他 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华州安置,并从此见疏于太祖。由于王祐的保护, 符彦卿没有被治罪。当时人都对王祐的行为赞赏不已,说他有阴德。 由此事他不但未能进位司空,反而受到了降职处分。亲友向他开玩笑 说:“我们还以为您将做到王溥一样的大官呢!”他笑着说:“我王 佑虽然不及做,我子孙后代,应当会得到的。”来年(公元 970 年) 春,手植三株槐树于庭中,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 可为证。”三槐的寓意,在中国古
16、代是三公的代称,相传周代宫廷外 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 卿面对荆棘而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的官职。九棘代指九卿 百官。当年王祐植三槐于庭,用意正是希望子孙兴旺,出将入相,位 登三公。树稍长,经常手持三槐而教导子孙要“发奋攻书”。王祐在任大名府尹以后,又在襄州、潭州等地任过知州,后来才 被召回朝中,但不久又遭到当时的宰相卢多逊的排挤。卢多逊是个进 士出身的文人,史载他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词敏捷,好任数,有 谋略,应该说是个有本事的人。但卢多逊心数不正,人品不好。他在 任史馆修撰掌管史馆的时候。就耍尽聪明讨好皇帝,千方百计向上爬。 赵匡胤爱看书,常到史馆来取史书读。卢多逊就事先嘱咐下属,皇帝 取走了什么书都要向他报告。卢多逊知道皇帝取走的书之后,便通宵 达旦地把这些书读熟记牢,等到赵匡胤问起书中的问题时,卢多逊总 是答无凝滞,深得赵匡胤的喜爱。所以,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