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吕姓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1357485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姓之吕姓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百家姓之吕姓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百家姓之吕姓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百家姓之吕姓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百家姓之吕姓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百家姓之吕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姓之吕姓(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家姓之吕姓吕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2位,在2007年全国姓 氏人口排名第40位,在台湾排第25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的0. 47%,尤以山东、河南二省多此姓。吕姓来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帝舜晚年赐伯夷吕氏,属 于以帝王赐氏、部族名、国名、居邑名为氏。炎帝的后裔共工氏从堂孙伯夷,是颛顼帝之师,尧帝时 期的辅政,负责掌管礼仪。舜帝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大禹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大禹的心腹 之臣。为了嘉奖伯夷,舜帝在晚年赐伯夷姓姜,赐氏为吕, 并封他为吕侯,此后形成了吕氏部族。伯夷的后代早年活动于甘青山岳地区,由于崇拜山岳之 神,形成了四岳部落。在尧、舜、禹时代,四岳成为部落联

2、 盟的山岳祭司。姜氏与姬、媙等二十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三千多 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姓同 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氏、甫申氏、吕氏、纪氏、许氏、向 氏等姓氏。吕氏与申氏皆为四岳部落之后,属古羌族人的一一 支,是姜氏的重要分支。原始社会末期,吕氏部族从羌族人中分出,与亲族申氏 部族由甘肃东部向东迁徙,一直迁至上申川之北的吕川(今 陕西志丹杏子河)。杏子河发源于今山西省靖边县的白于山, 东流注入延河,后流入黄河。吕氏族人顺着延河河谷,东渡 黄河,与申氏族人同时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今山西乡 宁县东南四公里地有吕乡废城,是古吕氏族人进入山西的落 脚点。吕氏族人在夏、商王朝

3、时期世有其国,后又东迁至汾 水中游肥沃的平原地区,至今仍存有古吕城遗址。在商朝末年,人群中就已有了吕氏,其后人吕尚为吕侯 的支系子孙,他后来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了殷尚 王朝。这一时期是吕氏族人的真正发端。吕尚,就是称姜尚, 人们习惯以其祖姓姜来称呼他,这是正确的:吕,是氏,是 族、邑之称,是一种封号;而姜,才是他真正的姓。到了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族人的同盟,其首领吕他帮 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王纣的同盟军越戏方。周武王为了奖赏吕 人的功劳,在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吕他为吕侯。到周穆王姬满 执政时期,吕侯为国相,受命为周王朝制订了有关刑罚的文 告吕刑,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法条文之一,用以对付 被征服

4、的苗民,其刑为五刑:墨(脸上刻字)、劓(割去鼻子)、 剕(剔掉膝盖骨)、宫(阉割生殖器)、大辟(卸掉四肢),具体 内容有三千条之多。后周宣王姬静(姬靖)立志复兴周朝,大力经营南蛮、百 濮、荆楚和淮夷,改封吕侯为甫侯,将吕国和申国从山西南 迁到河南的南阳一带,以镇守南方。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 隐中引地理志记载:,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 亦在宛县之西也。”在史籍括地志中,确切指出在吕国 在,南阳县西三十里”。唐朝时期南阳县治设在今南阳市卧 龙区潦河镇,其西,三十里”即今镇平县境。这一地带即春 秋以前的古吕国、战国时期的吕邑、秦汉时期的涅阳、吕城 遗址。吕国南迁之后,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申、吕

5、二国 的国势渐衰。到春秋初期,楚国开始逐渐强盛,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 诸国。到周庄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吕国与申国、缯 国等诸侯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到楚灵王芈围执政时期(公 元前540前529年),吕国部分遗民被强行迁至今湖北省的 蕲春地区。南阳吕国被楚国灭亡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 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 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 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 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河南新蔡吕国,属于以国 名为氏。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地区有一吕国,史称

6、,东吕”,实 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南阳吕国被楚文王熊赀所灭后,楚文王将其遗族的一支 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的附庸, 史称东吕国,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后来,东吕国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国的属地。在 陈国被楚国灭亡后,其地则完全归了楚国。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楚 平王曾下令蔡平侯姬庐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芈围所灭)蔡 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国故地,该地遂改名称为,新 蔡”。东吕小国灭亡后,其国贵族子孙大多以故国名为姓氏, 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东吕,是为新蔡吕氏。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氏的 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

7、籍姓源、通志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 支吕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春秋初期,山西古吕人的居地被晋国所吞并之后,晋侯 将此地作为封邑,赏给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后裔虽系晋 之公族,但因封于吕人故地,因而仍袭用吕的故号。后来的 晋大夫吕錡、吕相便属于魏氏家族的后人。在晋惠公姬夷吾执政时期,属下有大夫吕甥,他的封邑 即在吕地,。在史籍读史方舆纪要霍州吕城中记载:,州西三里,故吕乡,晋吕甥邑也,今有吕陂,在霍州西南 十里,亦以吕甥名,隋因置吕州。”吕邑最后被晋国完全吞并,吕甥的后裔子孙以先祖食邑 名称为姓氏,称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西吕氏。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 属于汉化改

8、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 南北朝时期,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 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落。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 495495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 其间叱吕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吕氏(富吕氏)等氏族部 落均改为汉字单姓吕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是为洛伊吕氏。第五个渊源:源于有褒氏,出自上古时期的古褒国,属 于帝王赐改姓为氏。褒国,是上古时期居于今陕西汉中地区的一个古国,其 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留坝一带。褒国的开国国君叫作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 曾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

9、怨,历经十余载,终 于帮助大禹完成了治理洪水的任务。大禹以有褒氏辅佐有 功,将其分封到今天陕西汉中以北,建立了诸侯国。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西周三朝。传至其末 代国君时,名叫褒珦,是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 781前771年)的王室大夫,他因耿直直谏而得罪了昏庸的 周幽王,结果被囚入牢狱。其子褒洪德为救其父,献上了褒 国的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周幽王好色贪婪, 见褒姒后大喜,结果褒珦得复官爵。后来,周幽王在褒姒身上引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褒国亦随之衰败,到了战国时期,褒 国被巴国所灭,其国王族后裔及其国民皆称褒氏。而后,巴 国又被秦国所灭。南北朝

10、时期,北魏王朝将褒氏族人赐改为鲜卑姓氏为俟 吕陵氏,亦称叱吕勤氏、俟吕陵氏、叱吕引氏、叱闾神氏、 俟吕氏等,后在五代后周时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再次赐改 为汉字单姓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汉中吕氏。在陕西的历史上一直有座古褒城,故址在今勉县褒城镇 及汉台区河东店镇之间,古称褒城县,至今仍有其遗址。直 到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全国区划调整时,褒城县方被 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原县治改为 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第六个渊源: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吕饴生, 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典籍五音集韵中记载:,汉复姓有瑕吕氏。”瑕吕氏,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瑕

11、吕饴生。瑕吕饴生,亦 称阴饴生、瑕吕饴甥、瑕吕饴、吕甥等,是当时晋国著以辩 称著名的大夫。瑕吕氏的姓氏来源比较复杂一点,据史籍左传僖公 十五年中记载:,秦乃许晋平。晋侯使郤乞告瑕吕饴甥, 且召之。子金教之言:朝国人而以君命赏。且告之曰:孤 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众皆哭,晋于是乎作爰田 晋于是乎作州兵。”据清朝时期著名学者江永所撰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 记载:,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著录。是编所列春秋山川国 邑地名。悉从经传之次。凡杜预以下旧说。已得者仍之。其 未得者始加辨证。皆确指今为何地。俾学者按现在之舆图。 卽可以验当时列国之疆域。及会盟侵伐之迹。悉得其方向道 里。意主简明。不事旁摭远引。

12、故名曰考实。于名同地异。 注家牵合混淆者。辨证尤详。如谓隐公元年传。费伯帅师城 郞。其地在今废鱼台县。去曲阜二百里许。而九年经书城郞。 及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郞。庄十年齐师宋师次于郞 者。别为鲁近郊地名。则公羊传所谓吾近邑。左传记公子偃。 自雩门出。先犯宋师。与哀十一年师及齐师战于郊。檀弓作 战于郞者。皆无疑矣。僖公三十年传。烛之武见秦伯曰。许 君焦瑕。杜预以焦瑕为晋河外列城二邑。与传所云晋惠公赂 秦以河外列城之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者不合。 永则谓之武所言。乃于河外列城举焦。于内及解梁城者举瑕。 以该所许之邑。引水经注云。涑水西径郇城。又西南径解县 故城南解梁。卽斯城也。又西南

13、径瑕城。晋大夫詹嘉之故邑 也云云。且考定郇城在解故城东北二十四里。瑕城在解西南 五里。二地相距三十里许。杜预于成公六年绛大夫言郇瑕氏 之地。沃饶近盬。合郇瑕为一。于僖公十五年瑕吕饴甥。以 暇吕为姓。余皆失之。其订讹补阙。多有可取。虽卷帙不及 高士奇春秋左传地名考之富。而精核则较胜之矣。”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姬郑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两 国之间在韩原(今山西河津)爆发了著名的,韩原大战”,结 果晋国大败,晋惠公姬夷吾被秦军大将公孙俘。两个多月后, 秦穆公嬴任好才允许晋国派使者来讲和。于是晋惠公派人从 国内请瑕吕饴生来秦国,以他是机智来救回自己。瑕吕饴生奉命到了秦国,于是吕甥与秦穆公之间在王城

14、(今陕西大荔)开始了一场事关晋惠公是否能安全返晋的对 话。秦穆公先声夺人,直截了当地问道:,晋国近来团结 吗?”瑕吕饴生却摇了摇头,坦然回答:,不团结!”这种直率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他问:,为什么呢?”瑕吕饴生回答:,老百姓耻于国君被俘,哀悼在战争中 死去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他们叫嚷着一定要报仇。那些 做官的爱戴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战败而污辱国君的罪 过,不愿征税练兵,以等待秦国早日释还国君,他们一定要 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是死,也不愿有贰心。因此,晋人不 团结。”没想到是这样的“不团结”,秦穆公顿了一下:,那么, 你们晋国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国君呢?”瑕吕饴生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那些老

15、百姓们不知 事理,只知忧虑,认为我们的国君必定要被您处死;然而, 那些明事理的君子们,则认为您必然会归还我们的国君。小 人们又说:我们对不起秦国,秦国肯定不会放还我君的。君 子们则说:我们已经认罪,秦国肯定会放还我君的。天下的 恩德,再也没有比放还我君更伟大的,最严厉的刑罚没有比 俘虏我君更残忍的。服罪的人怀念恩德,无知的人畏惧刑罚。 如此一来,秦国不但就此收服人心,也可以称霸天下了。相 反的,假如秦国扣押我们国君不放,就等于是以怨报德,我 相信秦君是不会那样做的。”秦穆公无话可说,借此下台阶:,你说得没错!释放晋 惠公也是我的本意啊!”此后,瑕吕饴生与秦穆公在秦王城签署了媾和协议,将 原先晋

16、惠公早就答应的划予秦国的河西之地给出,顺利地接 回了晋惠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够得救,就是在于瑕吕饴生会运用,软 硬兼施”的说话功夫。懂得运用这种,棉里藏针”的论述功 夫之人,他能够根据对方心理特点软硬兼施,让对方不知不 觉地被他说服。在瑕吕饴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他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者,称瑕吕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吕氏。还有分称为生氏、 饴氏、男氏等者。第七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先秦时期宋国、鲁国之兵 器轻吕,属于以兵器别称为氏。轻吕,是上古时期的兵器名称,即剑,长度如同短矢, 即短剑,属于轻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宋国、鲁国这 两个诸侯国的军队使用“轻吕”这种兵器。而较长的剑则称 ,弓矢吕”。,矤”就是,张”的古体字。这在典籍扬子方言中有记载:,矤吕,长也,东 齐曰矤,宋鲁曰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