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Microsoft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MicrosoftW(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十堰市房县青峰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让学生从小多读诗文,不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应该倍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回归传统,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经典诵读主题活动。这需要我们将经典文学内容与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弥
2、补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不足,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的目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享受快乐人生。将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让学生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文言的滋养,奠定雄厚的文言基础;通过“陶冶”、“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
3、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语文教学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认读写。小学一、二年级是认识汉字重要时期;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五、六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 诗经、国学读本、三字经等诵读经典可以增加识字量,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量,提高他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
4、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经典诵读还能开发学生右脑(即祖先脑),使人增强智慧,学习效率倍增。在诵读过程中,孩子完全无心而放松,反复念唱的音韵律动与眼看经文的视觉作用,皆能刺激右脑。在左右脑同步运作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开发三至五倍,并可以同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人的机械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东西,不光记得快,而且记得牢。阿拉伯谚语曰:“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志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因此,抓住孩子记忆的黄金时代,让他们诵读些经典的、高雅
5、的、有深度的东西,既涵养身心,又开发智力,还增强能力,真会使他们牢记终生,也受益终生。 三、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人人热爱祖国,以经典诗文自幼陶冶儿童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记忆力,通过轻松愉快的诵读活动,吸取最具文化价值的经典诗文,使儿童识记和掌握终身受益的知识精髓,并能学以致用,口语、阅读、习作水平明显提升。 3、通过读中华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校园文化,形成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体系。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整合的研究。将经典诵读与一、二年级的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
6、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培养学生品读、赏析能力和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让学生积累经典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4、经典诵读内容精选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辅性的研究 。通过经典诵读来陶冶学生情操,端正学生品行。 五、课题研究遵循原则 1、经典性。阅读的作品,一是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二是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精神,让读者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三是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四是
7、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例如,三字经、诗经是经典,诸子百家的散文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元曲明清小说是经典,现代文化长河中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冰心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是经典,而当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同样是经典。让孩子的诵读不但既能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能与时俱进。 3、适宜性。经典诗文浩如烟海,应当做出精心选择。一是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
8、的经典诗文。二是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有过多色情、暴力、阴谋等内容的作品,即便是经典,也应当让它们远离孩子的书桌;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诵读讲究的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要谨防当前教科研实验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今天搞实验,明天就结出硕果;今天诵读经典诗文,明天就希望孩子的读写能力 有一个大的飞跃,这既不符合语文学习
9、的规律,也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从而影响诵读的积极性。 5、持久性。经典诗文诵读必须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为孩子储备一生的文化积淀。随着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文化的冰山逐渐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
10、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借鉴国内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2、行动研究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再指导于课堂教学实践,以达到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策略 七、课题研究阶段计划 该项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从2011年6月开始,至2014年8月结束,历时三年完成。各阶段时间安排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1年6月-8月,课题申报、立项。 1、加强领导,建章立制。举行学校新经典诵读实验启动
11、仪式,制定实施方案和第一阶段活动计划,组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2、立足实际,深入调研。开展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整合的有前测。 3、不断学习,有效提升。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会、读书论坛等形式,组织好校本培训工作,加强新经典诵读文化的研究探索,以经典诵读文化的研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4、举办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推进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 5、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二)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1、加强新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建设,力争形成学学特色校本课程。 2、开展分学段开展研讨活动,每月召开一次课题专题会,各子课题
12、组每学期研讨、解决一个问题。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至8月 1、总结、鉴定实验成果,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及有关论文, 3、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具体操作策略 (一)营造氛围 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学生、教师、家长诵读的共识,提高他们参与诵读的“深度”和“广度”。 1、召开语文教师、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参加的会议,组织不同年级、不同层面的老师讨论。 2、将诵读工程作为家长学校的主要活动内容,和家长就此话题进行对话,宣讲经典诵读的益处,宣传通过经典诵读获得成功的优秀学生案例,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己孩子诵读工程中来。 3、建立“经典诵读”管理机制。结合课
13、标要求,确定各年级学生“保底”的诵读量,按照“每日一诵”的原则,在课表中设立读书诵读课,每天下午拿出15分钟的固定时间,大声诵读,争取熟读成诵,滚瓜烂熟,脱口而出;从中获取有关中华诗文知识、学习方法、典故等,以调动兴趣、开阔视野。 4、将“经典诵读”列入学校学生评价内容之一。 (二)建立评价保障机制 1、建立以班级为考核单位的评价激励机制。 由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负责具体考评,制定星级班级评价标准,每学期末评选一星诵读班级、二星诵读班级、三星诵读班级,进行表彰。 2、学校完善学生的评价。 “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湖北省随州市随县草店镇中心小学课题组撰文 :石阳春一、问
14、题的提出自从2001年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大纲变为课程标准,教科书变了,教学方式变了,评价方式变了 语文教学必须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两极性震荡思维定势的影响,一提到“新”课程改革,似乎就是越新越好,与以往的语文教学越不一样越好。实际教学中,不仅对于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积累的宝贵经验(如集中识字,注重积累,熟读精思等)缺乏认真的学习、借鉴,而且对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的被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好的做法(注重“双基”,读写结合,对于语文能力训练体系的探索等)也没有进行理性、客观的审视、研究,从而导致语文教师思想困惑,语文教学实践混乱,教了多年的语文教师竟然不知该如
15、何上语文课了。同时,由于一直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部分缺失,语文教科书实际上充当着并不称职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角色,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取舍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教同一篇课文,不同教师教学差异很大;而且由于教材的编写从内容和形式上的更新都跟不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步伐,旧教材中对学生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不明确,加之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局限,长此以往使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发展前景堪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造成社会信仰迷茫、道德滑坡、文化低俗、追求享乐、利欲熏心等等社会问题,而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就是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他们吃的
16、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的耐克、阿迪达斯,看的是日本的卡通漫画、美国的好莱坞大片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的断层,人们渐渐疏离、淡忘了经典。同时,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对英语的关注和投入的精力甚至超过了作为母语的汉语的可悲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树